奪命工業意外在香港接連發生,單是11月份,已奪去六名工人的生命,觸目驚心。每一個不幸離世的工人,背後都有深愛他們的家人和親屬,每當想到這些破碎基層家庭的處境,更是令人傷痛。從勞工處最新公布的數字顯示,2024年上半年工業意外死亡數字,與去年同期比較,由9宗增加至11宗。其中工傷意外重災區的建造業,今年上半年的意外數字亦由1397宗增加至1443宗,反映情況不單未見改善,更有惡化趨勢。政府高官重覆地講「一宗都嫌多」,意外卻是一宗緊接一宗地發生,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勞工處官員呼籲業界不要「貪快貪方便」,口口聲聲會加強教育及宣傳,其實只是將責任轉移至個人身上,迥避了問題背後更核心的制度成因。須知道,員工自然需要時刻保持職安意識,但身處工地之上,工作環境、設備和所用工具,都不是員工可以自行話事;工聯會議員提出仿傚內地設立舉報機制,讓舉報違規個案的員工獲得獎金,只是將「篤灰文化」引入地盤,徒令前線工人增加壓力和矛盾衡突。勞工處無能,未有做好監督巡查檢控本份,絕無理由將責任推給員工。歸根究底,這些將社會問題聚焦於個別不當行為的建議,客觀上只是協助掩飾隱藏於背後鮮血淋淋的吃人制度———違例懲罰過輕、多層分判制度及投標價低者得,已有系統地形成社會對職業安全的蓄意疏忽。政府如不痛定思痛,盡快扭轉產生問題的制度根源,恐怕難以抑止持續不斷的工業意外繼續發生。 違例判罰過輕 縱容人為悲劇 人命無價,如因僱主疏忽引致致命工業意外,必須予以嚴懲,才能產生阻嚇效果。可是,以往法庭判處違例僱主,一般幾萬元罰款了事,一直為人垢病。縱然政府去年4月通過修例加重違例罰則,將最高罰款由50萬增至300萬元,仍然欠缺成效。今年4月,法庭判決首次引用新例檢控的一宗致命工業意外違例案件,結果只判僱主罰款5萬元,與修例前罰款無大分別,反映人命依然被賤待。是次判決懲罰明顯過輕,政府官員卻認為法庭判決「沒犯錯」,拒絕提出上訴。雖然法例有訂明監禁刑罰,但以往亦鮮有公司董事因違反職安條例被判處監禁。如此輕輕「放生」違例僱主,一條生命以區區數萬元了事,變相是縱容這些人為悲劇繼續發生。 更令人氣憤的是,當初政府建議修例時,原有方案設有針對嚴重罪行「與營業額一成掛鉤」的最高罰款規定,即是不設金額上限,這對於工程費動輒數十億元的財團而言,會產生真正的阻嚇力。但由於商界議員強力反對,政府便急急讓步,大幅降低最高刑罰金額。當時代表建制工會的一眾勞工界議員,無人對政府讓步提出反對,亦有份造成今天修例成效不彰的惡果。 層層外判罪魁禍首 職安責任不容外判 除此以外,建造業多層分判的長期陋習,令承建商不單將工程外判,連保障工人職業安全的責任也一併外判出去。承建商只關心施工效率,但求保住高額利潤,下線判頭以甚麼手段趕工,如何壓縮成本,任由他們各出其謀。一些無良判頭更不擇手段,為免影響地盤職安紀錄,甚至要求員工隱瞞呈報工傷或私了意外事故。這些地盤長期積存的惡習,令監管制度淪為兒戲,滋長為求趕工、不惜犧牲職安標準的劣質文化。現時勞工法例有明文規定,下線分判商走佬拖欠薪金,大判須承擔代償工資責任。但對於職業安全事故方面,卻未見有清晰界定大判的法律責任。政府必須從源頭解決問題,限制地盤多層分判,及明確規定總承建商須為分判商的職安意外承擔「共同責任」。 引入合約標書職安計分制 刻不容緩 價低者得的投標制度,與多層分判制一樣,對工人禍害不淺。部份承判商為了投得標書,刻意壓低各項成本,以提升中標機會,就連關乎工人生命的職業安全也不顧。有關注工傷的團體便舉例指出,價低者得的投標制之下,承建商會傾向採用價格低的竹棚,而放棄使用較安全的金屬棚架,成為了高空墮下工業意外的一大元兇。政府雖然多番表示,如果承辦商涉及職業安全嚴重違規,將被剔除參加投標的資格。但這做法難以杜絕無良僱主以不同公司的名目投標,而且等待有意外發生才採取行動,亦未能防患於未然。政府實應該就職業安全引入投標評分制,而且須佔整體評分關鍵比重,以此豉勵承辦商入標時增加投放人手、資源及培訓以做好職安健,方為上策。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絕不應建築於犧牲工人的健康和生命之上,眼見一個一個的生命,不斷被無情的吃人制度吞噬,手握政策大權的人,卻一直只是空談「高度關注」,怎不令人痛心疾首? Graphic credit: rfacantonese
追新聞在2024年11月29日報導香港勞權監察與Workers Against the CCP將於11月30日(周六)在倫敦中國大使館外舉行集會,聲援45名被判刑。
In September, Vincent Lam, former vice convenor of Hong Kong's Civil Human Rights Front (CHRF), organised an exhibition in London titled "Behind
Only one week after the primary case's sentencing last Tuesday (November 19), over ten unions worldwide, including France, the Netherlands, Switzerland, the
自上周二(11月19日)初選案判刑後短短一星期期間,已有逾十間來自法國、荷蘭、瑞士、英國、西班牙、緬甸等各地工會的公開表明聲援,當中不乏國際工會,如國際工會聯盟(ITUC)、國際建築勞聯(BWI)及國際記者聯會(IFJ)等。法國勞工力量工會(Force Ouvrière, FO)及西班牙最大工會Comisiones Obreras (CCOO),要求當地外交部長促請港府釋放初選案被囚的45名民主派人士,同時去信駐當地中國領事,對案中兩名工運人士前香港職工會聯盟主席吳敏兒及前醫管局員工陣線主席余慧明被囚,表達強烈不滿。
RFA在2024年11月25日報導香港勞權監察與二十多個在英港人組織聯署去信英國首相施紀賢,對他對「47人案」罪成被告判刑的「不作為」表示深切失望,並要求施紀賢採取行動,包括在外交上向中共施壓,要求當局立即釋放香港政治犯。你可以做按此閱讀訪問(只有中文)。
民主派47人初選案被告昨被判,45名因參與初選被定「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的民主派人士被判入獄四年兩個月至十年不等。當中包括工運人士吳敏兒、余慧明及梁國雄等。選案判刑實為壓制政治打壓,顯示當局利用國安法打壓公民社會仍然繼續,絲毫沒有放鬆。 當在大部分工會、民間團體和反對派政黨無法運作,香港人的聲音在持續的政治迫害下被滅聲,就連到庭傍聽聲援亦遭警方搜身、近距離監視等,展示橫額呼叫口號都可能被控違法。 身在海外享有言論自由的你我,絕不能保持沉默。我們有責任為香港人發聲,讓初選案被判囚的45名民主派人士,以至其他為爭取香港民主遭打壓的手足知道,我們沒有忘記他們。 港勞權監察和 Workers Against the CCP 連結英國工會及公民組織的成員,包括來自英國最大工會之一的 UNISON 、 PCS( Public and Commercial Services Union )、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Borderless Movement 無國界社運、Democracy
45 pro-democracy activists including vocal trade unionists Carol Ng, Winnie Yu and labour advocate Leung Kwok-hung were convicted of "conspiracy to subvert
「堅信監禁不會令香港民主的火焰熄滅!」 民主派47人初選案被告,45名被定「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的民主派人士昨被判入獄四年兩個月十年不等,當中包括前香港職工會聯盟主席吳敏兒及前醫管局員工陣線主席余慧明,事件引起國際工會關注。國際工會聯盟( ITUC) 、國際建築林木業工會聯盟(BWI Global Union, BWI)、英國公共服務工會(UNISON)、荷蘭總工會(FNV)、瑞士總工會(Swiss Trade Union Federation,SGB)分別就事件發出聲明,譴責初選案嚴重侵害港人公民權利,要求當局立即釋放被判刑的工會分子及民主派人士。 國際工會聯盟秘書長Luc Trianglek在聲明中譴責當局將吳敏兒及余慧明判處監禁:「我們譴責將爭取民主的工會領袖定罪,更無法原諒當局將參與選舉、履行工會職責的吳及余判處嚴厲的刑期。當局透過法庭以國家安全為掩飾肆意檢控,行為嚴重違返國際工會標準。」 他促請中國及香港政府遵從國際勞工組織監察機制及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建議,撤銷國家安全法,釋放所有被囚禁的工運領袖。 國際建築工會:堅信監禁不會令香港民主火焰滅熄滅 代表全球1,200萬會員的國際建築林木業工會聯盟(BWI)就初選案判刑予以最強烈譴責,刑容審訊是對香港民主、人權、結社與言論自由的嚴重打擊,要求立即釋放初選案被囚人士。BWI呼籲國際社會強烈譴責這嚴重不公義的審訊,追究香港和中國政府公然侵犯人權的責任。 BWI在聲明中指:「我們堅信這些領袖入獄,不會令香港民主的火焰熄滅。相反,他們將激勵全球工人、工會與公民社會加倍努力,為自由、公義與人類尊嚴奮鬥。BWI重申我們對香港工人的堅定支持,為實現公正與民主的未來一同繼續抗爭。」 英國、荷蘭、瑞士多國工會聲援 擁有130萬名會員的英國最大工會(UNISON)亦強烈譴責初選案判刑,並去信英國外交、聯邦及發展部事務次官衛倩婷(Catherine West, MP)表達對事件的關注。 UNISON秘書長Christina McAnea說:「我無法想像僅僅因參加選舉,確保工人在議會中的聲音,便被判處長期監禁。」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s, including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Union Confederation (ITUC), the Building and Wood Workers' International (BWI), UNISON, the Federation of Du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