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新聞在2025年1月31日報導香港勞權監察總幹事蒙兆達出席由香港自由委員會(CFHK)舉辦的農曆新年招待會,會上與英國多名跨黨派國會議員會面。你可以做按此閱讀報道(只有中文)。
In this issue: Say NO to China’s 'Mega-embassy'| Labour Rights Analysis | Event | HK Labour Rights Newsflash
In this issue: Say NO to China’s 'Mega-embassy'| Labour Rights Analysis | Event | HK Labour Rights Newsflash
In just six months under the revamped Social Workers Registration Board (SWRB), Hong Kong’s licensing body for social workers has disqualified or
本月,香港勞權監察參加了英國西南部的 Bristol 新年祭 - 香港人市集,與當地港人一起迎接農曆新年,同時向大家講解英國的勞工法例。年宵現場人頭湧湧,除有財神到賀外,更有舞獅表演,獅子在鑼鼓聲中翻騰躍動,充滿濃厚的新年氣氛。攤檔林立,售賣著懷舊港式美食、手工藝品。許多移居英國的港人,無論是正在找工作、已經就業,還是正在適應當地勞工環境,都對自身權益十分關注,紛紛參與我們的講座,踴躍提問。
This month, we participated in the Bristol Lunar New Year Market in southwest England, joining local Hongkongers in celebrating the Lunar New
關注勞工權益的香港藝術家程展緯在麥當勞當兼職約半年,最近在社交平台及報章控訴麥當勞在2009年取消飯鐘錢,結果遭公司即時解僱。這讓人想起最低工資2011年實施前,本港大型連鎖快餐店大家樂也曾被揭發加薪同時扣減員工飯鐘錢,令部分員工收入不增反減,事件引發全城譁然,當時職工盟號召全民罷食大家樂,成功令集團撤回有關安排。同一剝削,不同時空,當年工會結集群眾力量討回公道,時移勢易,如今香港獨立工會遭打壓,大規模發發起抵制無良企業困難,但不消費也是正義,大家仍可自行抵制,讓被剝削的打工仔不至單打獨鬥。
香港連續三年錄得千億財赤,外界要求特首及問責官員減薪的呼聲高漲,但港府置若罔聞。李家超自2022年上任以來,表現備受批評,終日大玩政治把戲以國安之名大肆拘捕,對外宣傳「香港已重回正軌」, 實則無法帶動經濟復甦,改善民生亦乏善足陳 ,但其月薪直迫47萬港元,年薪高達563萬港元,在全球領導人薪金中排名僅次於新加坡總理,甚至比美國總統還要高出近一倍,名副其實又貴又廢,在連年財赤下各界提出減薪要求實屬理所當然。 李家超薪金是習近平38.5倍 高特朗普80% 根據專門統計世界各地政治家薪酬的數據網站PoliticalSalaries,新加坡總理黃循財以年薪約1,270萬港元高居全球領袖薪金榜首, 德國總理年薪 462萬港元居次 ,其他如瑞士總統、美國總統及澳洲總理年薪分別為 423萬港元、311萬港元 和 300萬港元。網站只計算國家領導人的基本月薪,未有將其他津貼及福利納入計算,而一些非主權實體的領導人也不在名單中。但根據港府最新數據,李家超現時年薪高達563萬港元,超越德國總理,成全球第二高薪領袖,亦比美國總統特朗普多 80%。 事實上,李家超月薪近47萬以外,每月亦可領取逾8萬元的非實報實銷酬酢津貼,用以支付在官邸舉行的公務款待開支。他現時每月總收入逾55萬元,是香港打工仔就業收入中位數21,900元的25倍。 兩岸三地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薪金一直未曾對外公開,據PoliticalSalaries引述過去一些傳媒報導指,國家主席年薪為港幣約14.6萬元。至於台灣,網站同樣未有作出統計,而根據台灣行政院人事總處公告,總統賴清德年薪為港幣約103萬元,即李家超的薪金分別是習近平的38.5倍及賴清德的5.5倍。 去年7月加薪1.8% 問責官員10年工資漲26% 李家超自2022年上任以來,香港財赤不斷擴大,港府早前估算2024/25年度綜合赤字約千億港元,意味香港連續三個財政年度都錄得千億財赤。李家超掌管香港近3年,財赤狀況滿江紅,但包括他在內的一眾問責官員卻年年加薪,最新是於去年7月按丙類消費物價指數變動加薪1.8%。翻查資料,李家超兩年多前上任時月薪452,200元,過去兩年累積加薪3.8%。根據港府官方數據,政府委任官員月薪在過去10年增幅更高達約26%,按2024年計問責官員全年薪酬總開支高達1.57億元。然而,在龐大財赤壓力下,李家超政府不僅未減官員薪金,還擴大班子架構,由「三司十三局」增至「六司十五局」,新增 3名副司長 職位,進一步增加財政負擔。與此同時,政府卻要求公務員「零增長」及部門緊縮開支,形成強烈對比,引起市民強烈不滿。 李家超過去兩年多的管治水平有目共暏,經濟數據更已說明一齊,特首與問責團隊承擔責任齊齊減薪,在情在理相信無人反對。過去財政艱難時,前任特首都曾主動提出減薪,即使對庫房只是杯水車薪,也要擺出一副與市民共渡時艱的姿態,難道李家超可以獨善其身嗎?
繼在美國紐約交易所尋求上市觸礁之後,著名時尚品牌SHEIN(希音)決定轉往倫敦上市,但在當地社會再度引起爭議。中國背景公司SHEIN近年極速崛起,現時市值估計逾600億美元,各國市場理應趨之若騖,何解反而四處碰壁?SHEIN的困境可說是中國模式走進未路的縮影,無論如何包裝外表及追趕時尚,假如賴以發展的奴役制度本質不變,即使可以大行其道於一時,在國際社會也難以找到長遠的容身之所。 過去三十多年,隨著中國經濟搭上全球化的快速列車,大量跨國企業將生產工序移至中國,利用當地血汗工廠及專制制度,肆意壓低生產成本,此種模式不單造就了這些大品牌公司獲取巨額利潤,亦締造了中國「大國崛起」的神話。可是,經歷數十年全球化發展衍生的各種問題,各國政府及公民社會汲取經驗教訓,正在推動不同的政策改變,其中特別關注跨國公司有否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包括海外的投資有否履行環境、勞工及人權等各方面的國際標準。在這背景之下,SHEIN仍然沿用以往一套放任剝削的中國模式,並以此作為競爭優勢,註定與國際社會致力推動的規範背道而馳。 「去中國化」圖提升國際形象 中國資本企業與中國共產黨的關係千絲萬縷,即使是民營企業,仍然會受到中共的嚴密操控,並須配合中國政府的政治宣傳及外交需要,這已是公開的秘密。以廉價時裝為國際市場定位的SHEIN,近年銳意推行「去中國化」,被指企圖淡化與中國政府的關係。該公司於2022年正式將總部搬遷至星加坡,註銷了原有在中國的數間公司,在形象上亦十分強調公司的全球化特徵。不過,SHEIN的實質運作仍然高度倚賴作為中國公司的背景,例如絕大部份的生產線仍然留在中國,並且受到中國政府對企業海外上市規條的管制;新冠疫症肆虐全球期間,SHEIN更積極與另一中資巨企TikTok進行互動宣傳,令網上的用戶登記及下載數量錄得驚人增長。 全球抵制強迫勞動產品日益高漲 不過,如果將SHEIN上市面對的阻礙,簡單地歸咎於歐美政客試圖抑制中國的「地緣政治」考量,未免眛於國際社會監察跨國企業的新形勢。無獨有偶,SHEIN在向美國及英國的交易所呈交上市申請後,均在當地被質疑其生產供應鏈欠缺透明度,及未有交代生產過程中有否使用涉及強迫勞動的新疆棉花。很大程度上,這些關注其實也反映了歐美社會大眾消費行為已出現一定轉變,除了著眼於商品的價錢及品質,亦會考慮生產過程有否顧及勞工權利、人權及環境等影響。這類日益盛行的「良心消費」行為,促使各地大企業更多關注社會責任的形象,並向公眾提高其生產供應鏈的透明度。隨著國際監管機構先後發表報告揭示新疆強迫勞動的問題,近年不少知名國際品牌如NIKE、ADIDAS及UNIQLO等,已先後公開表明不會使用新疆棉花,以此維護公司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 除了消費模式的改變,國際社會近年對跨國企業投資行為的監管法規,亦早已不限於針對這些企業的直接營運,而是擴展至他們的生產供應商及合作伙伴。例如,歐盟去年通過了「企業永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英國則訂立了「現代奴隸法案」(Modern Slavery Act),美國及加拿大更實施了可禁止強迫勞動產品入口的法規。這明顯已是國際大勢所趨。因此,當SHEIN的業務代表在英國國會出席委員會聽證時,多番拒絕透露有否使用強迫勞動棉花,只表示公司並無直接擁有任何工廠設施,以為可藉此開脫責任,被議員形容為「蓄意的無知」。 中國供應鏈未能擺脫血汗工廠模式 其實,中國政府自十多年前已開始大力推動所謂「騰籠換鳥」,期望將廣東產業及勞動力轉移升級,但成效不似預期。從SHEIN供應商的工作條件可見,中國仍然未能擺脫以往血汗工廠的生產模式。英國媒體BBC記者走訪SHEIN供應鏈位於廣州的工廠,便發現大部份工人每天早上8點工作至晚上10點,每月只得一日假期。調查顯示,受訪工人每月基本工資平均只得2,400元人民幣,面對生活成本不斷上漲,只好以拼命加班來維持生計。廉價時裝王國的風光背後,是極盡壓榨的工作條件。而要長期維持這種高度壓榨的工作環境,又有賴於政治上的高壓管治手腕,例如剝奪工人組織工會及發動罷工的權利,使工人不能作出有組織的反抗。隨著SHEIN在英國上市的申請進入審批階段,可以預期,這類揭發供應鏈剝削的報道,將會持續在國際媒體曝光。 SHEIN在英美上市受挫的經歷,相信不會是孤立例子,因為如今被質疑的不是一間企業,而是背後整個以專制政治壓榨勞動力的生產制度。或許,SHEIN今天面對的困境正好說明,以往備受吹噓、持續增長的「中國模式」,也正在走向它的盡頭。
After facing roadblocks in its attempt to go public on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Chinese fast-fashion giant SHEIN has turned 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