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 28 年,香港企業與食肆接連執笠,經濟寒冬籠罩全城,但李家超仍「離地」高呼香港經濟「由負轉正」。香港勞權監察最新報告指出,回歸至今,打工仔實質薪金平均每年僅增長 1.4%,遠遠落後於企業不斷積累的巨額利潤。過去 13 年來,最低工資的實際購買力僅上升約 1%,幾乎完全停滯。面對香港經濟環境越趨嚴峻,基層打工仔只會「越做越窮」。
經濟增長與工資脫節 回歸以來實質薪金每年增1.4%
香港勞權監察發表名為「香港僱員薪酬:主權移交後的趨勢、工會和政府的角色,以及政策建議」的報告,該報告指1自1997年回歸以來,在扣除通脹後,工人的實際薪金只增加 46.6%,年均升幅1.4%,遠遠落後於整體經濟達99.7%的實際增長,以及年均2.6%的增幅。換句話說,努力工作並未讓基層分享到經濟成果,收入的增長速度遠遠落後於經濟增長,工資難以應付生活所需,大部分增長成果都落入企業手中。
最低工資升幅緩慢 實際購買力幾近停滯
最低工資本應是保障基層的最後一道防線,但自 2011 年實施以來,實際表現令人失望。最低時薪由28元逐步提升至2023年的40元,12年間僅上調42.9%,而同期人均生產總值上升了60.3%,顯示基層工人法分享經濟成果。
更嚴峻的是,若以扣除通脹後的實際購買力計算,2024年最低工資的實際購買力,僅較2011年高出約1%,幾乎停滯不前。
領最低工資人數銳減 制度形同虛設
在最低工資實施初段,曾經有約 18 萬名工人(佔私營機構就業人數約 6.4%)受惠於最低工資,但到 2023 年,受影響人數已減至不足 1.8 萬(僅佔 0.6%)。即使在傳統低薪行業如保安、清潔及物業管理,工人薪金更多是受市場需求所帶動,而非因最低工資調整而受惠。
更令人憂慮的是,政府早前雖然接納最低工資委員會每年調整一次的建議,但建議的調整幅度極為保守,根據過去一年通脹,以及過去一年實質生產總值增長與十年趨勢增長差距的20% 計算。報告批評,這種計算的程式極其荒謬,實際作用為商界壓抑工資,令最低工資長期追不上物價和經濟增長。
報告指合理的薪酬調整幅度,應反映物價和勞工生產力的變動,建議最低工資每年調整幅度,應參考過去一年基本甲類物價指數升幅,以及整體經濟勞工生產力過去五年平均按年增長率計算。
當香港經濟放緩,未來幾年勢必有更多人被迫跌入低薪、無保障的基層工種,淪為社會最脆弱的群體。面對這樣的趨勢,現行的最低工資制度非但無力守護工人,還可能淪為政府和商界壓低薪酬、犧牲勞工利益的工具,將基層工人推向「越做越窮」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