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市數碼平台外賣員成功爭取最低工資167港元 香港仍原地踏步

香港平台外賣員一般被視為自僱人士,勞工保障無緣問津,在美國的紐約市,同是外賣車手,近年卻取得了重大突破。美國紐約市長 Eric Adams 宣布,由 4 月 1 日起,紐約市超過六萬名數碼平台外賣員的最低工資將按通脹調高至每小時 21.44 美元(167港元)。紐約市是全美國首個為數碼平台外賣員設立最低工資的城市,讓長期被忽視的外賣員終於獲得更合理的薪酬保障。

戶戶送宣佈結業 萬名外送員不獲遣散補償

港11萬平台工人無保障 立法保障刻不容緩 香港外送平台戶戶送(Deliveroo)日前宣布撤出香港,承諾200名受僱員工可獲高於法定的遣散費補償,但「同人唔同命」,約一萬名為戶戶送效力的外賣員,無論年資多長,均不獲任何補償安排。公司僅回應指所有外賣員均為自僱人士,意即他們不受勞工法例保護,將連最起碼的法定補償金也無法獲得。外賣員權益關注組指不少外賣員已為戶戶送工作逾兩年,符合《僱傭條例》中俗稱418的「連續性僱傭合約」規定,理應享有遣散費、法定假日薪酬及工傷賠償等僱傭福利。事件再次暴露平台工人欠缺保障問題,港府應立即立法保障全港11萬的平台工人權益。 法庭裁決不一:同為平台工人為何待遇迥異? 在法例無清晰界定平台工人身份及權益的情況下,工人遭剝削時,若勞資雙方調解失敗就唯有訴諸法庭,依賴法庭裁定平台工人的就業身份。但近年,香港法庭對平台工人身份的判決並無一致定論,進一步導致勞工權益受損。去年,「Zeek斑馬到家」六名司機入稟勞資審裁處追討欠薪,法庭以平台對他們的工作模式具有高度控制權為由,裁定司機為僱員。然而,在另一宗戶戶送外賣員工傷索償案中,區域法院卻裁定外賣員屬自僱人士,無權獲得工傷賠償,並需支付28萬元訟費。同為平台工人,卻因法律模糊地帶遭受截然不同的待遇,顯然不公。 長期以為,平台工人的權益未受重視,外界不斷有聲音要求政府修例捍衛平台工人權益,但政府拖拉超過三年半仍未交出方案。去年11月立法會辯論有關保障平台工作者的議員議案時,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曾稱,平台公司與工作者之間的合約條款不一,以一刀切方式界定身份未必適合,當局將透過統計處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以及與平台工人的網上調查工作等,擬定適合香港的政策,預計今年首季完成相關工作,並向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匯報結果。本月24日,委員會將正式討論數碼平台工作者的保障。 國際經驗:英國、台灣改革 全球多國已開始修法保障平台工作者,確立其僱員身份。歐美及新加坡近年已陸續修例加強平台工作者權益。英國去年提出《僱傭權利法案》,計劃引入保證工時制度,讓零工時合約工人可轉為固定工時,並要求僱主合理通知值班時間,若臨時取消或縮短工時,工人可獲補償。法案料惠及約100萬名工作者 ,當中75%為兼職工人,包括平台工作者,料今年內完成立法程序。  台灣則至少六個城市已制定保護外送員的法例,如台北與高雄, 兩地先後於 2020年3月及2024年8月頒布相關法例,要求平台公司為外送員提供工傷保險、舉辦培訓課程及在惡劣天氣下暫停外送服務。當局在去年10月更透露,計劃為電單車外送員建立更標準且透明的外送收費架構。 

港保障平台工人權益落後 研究三年得個桔

「平台經濟」日趨蓬勃,但在龐大的經濟利益背後,卻衍生不少勞資糾紛,工人權益飽受剝削。香港在2021年首次透露會研究如何加強保障平台工作者的權益,三年後的今日卻仍未有具體方案,僅透露最快年底公佈平台工作者工作情況調查報告,立法保障遙遙無期。相比歐美近年已逐步加強平台工作者的權益,新加坡明年一月起更實施新例,保障平台工作者享有與其他工人同等水平的公積金、工傷保險及集體談判。香港在有關方面的進程明顯大落後。

平台經濟興起 多國改革勞法保障平台工人 港府兩年原地踏步

裁定物流平台公司「Zeek斑馬到家」六名送貨司機追討欠薪得值,首次確立確立平台工作者並非自僱的案例,對同業極具參考價值。事實上,勞工及福利局兩年前已表示計劃透調查了解平台工作者的情況,但時至今日勞工處仍在蒐集數據的階段。反觀其他國家,早推出一系列政策改革保障平台工人權益,其中西班牙於2021年率先立法確立外賣車手僱員身份,歐盟更擬立法確立平台工作者的僱員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