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六周年】那一年我們罷過工:一場屬於打工仔的覺醒

2025年6月,香港步入反送中運動六周年。街頭的呼喊與煙霧早已遠去,但這場深刻的公民抗爭,仍在法庭、監獄及人心延續。 回望2019年,反對《逃犯條例》修訂的聲音席捲全港,百萬人上街,這場公民覺醒運動,連結社會各階層,當中打工仔女的自發參與,成為其中一股重要力量。當年罷工行動由民間發起,跨行業響應,遍及零售、航空、醫護、教育、社福、政府工等,沒有大台領導,卻處處可見工人集體發聲。 從6.17到8.5:我們選擇罷工 6月17日,因立法會擱置修例討論,民間人權陣線宣佈暫緩「三罷」(罷工、罷課、罷市),但多個公民組織仍自發舉辦活動,但公民組織仍自發舉辦活動,,其中職工盟則繼續在中信大廈外空地舉行罷工反送中集會,不同行業的工會代表都有出席。航空界率先響應,國泰與港龍工會估計合共逾1,300人罷工請假,為後續行動鋪路。8月5日,全港爆發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政治罷工。七區同時有集會,估計超過35萬人參與,包括航空、教育、社福、資訊科技、會計、藝文等行業。當日國泰與其附屬航班共約200班被取消,引起北京強烈不滿。其後,中國民航局施壓,國泰港龍陸續解僱多名參與或表態支持抗爭的員工。雖然之後數次罷工規模未及8.5,但當日象徵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工人力量:我們不再只是打工仔,而是可以集體發聲的公民。 工會如雨後春筍 期間,多個行業工人亦曾舉辦聲援集會,控訴警暴及聲援運動訴求,例如公務員發起的「公僕仝人、與民同行」及航空從業員在機場發起的「和你飛集會」等,均獲得社會很大迥響。 8.5罷工激發更多人意識到組織的重要性,新工會迅速湧現。2020年前後,一年內約500新工會申請成立,遍佈醫護、公務員、社工、教育、白領專業等界別。這些由年輕人及前線員工主導的工會,期望以制度化力量支援抗爭,並籌劃未來更有組織的罷工。 其中,醫管局員工陣線於2020年2月發動醫護罷工,為抵抗新冠疫情肆虐,要求政府封關救港,逾9,000人參與,為本地醫護史上首次大規模罷工;新公務員工會亦一度吸納逾3,000名會員,象徵過去「中立」界別的政治覺醒。。 社交平台出現「二百萬三罷聯合陣線」,在民陣舉辦元旦遊行中參與工會高舉「工會抗暴政」的旗幟,運動中的工會戰線逐漸成型。只可惜,一場突如其來的世紀疫症,及中共強行實施國安法,令新工會運動被迫告終。 國安法之後:組織被迫瓦解,但記憶猶存 2020年6月《港區國安法》實施後,政治空間劇變。國安法實施前夕,多個工會及民間組織發起了「罷工罷課公投」,惜在政治陰霾下,投票人數未能通過最低門檻。國立法實施後,多個新工會因政治壓力、人手流失、領袖被捕等原因相繼解散,包括醫管局員工陣線、新公務員工會等。當中香港言語治療師總工會成員在2021年捲入「羊村案」,被指涉發布煽動刊物而被判監,政府其後更充公相關工會資金、撤銷登記。傳統工會力量亦難倖免。2021年,教協與職工盟先後宣布解散,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終結。 六年過後,我們還記得 今天,我們不會再見到有年輕人站在港鐵閘口高舉「大人肯罷工,細路唔駛衝」紙牌,更也難再聽到「五大訴求」的呼聲,但不少人仍記得——那一年,我們曾打破了長久以來的無力感,在工作崗位上,用按章工作按章工作、請假、罷工等不同方式,表達了對民主的追求。 那段曾經並肩同行的日子,仍埋藏在每一位香港人的記憶之中。這記憶,或許就是我們某日重建未來的起點。

六四36周年:香港第六年沒有燭光的悼念 我們拒絕遺忘

自1990年起,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支聯會)舉辦的維多利亞公園燭光晚會一直是全球最大型的「六四」悼念活動。然而,隨著《港區國安法》於2020年實施,燭光被滅,回憶有罪,多年來帶領民眾高呼「平反六四」的支聯會骨幹被捕被控,支聯會被迫解散,三位前主席及副主席何俊仁、李卓人、鄒幸彤被控「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案件尚未開審已被囚千多日。香港第六年沒有燭光的「六四」,我們拒絕遺忘,惦記每位為民主負重前行的義人。

6年49名新聞工作者被捕 《蘋果》案被告「未判先囚」最長逾1600日

港府借國安法打壓新聞自由,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 RSF)最新公布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首次跌入「狀況惡劣」紅色區域,與中國、北韓同級。港評分跌至新低主因包括有新聞工作者被判囚。香港記者協會統計,過去6年最少有49名新聞工作者被捕。政權以國安罪名大興文字獄,被迫停刊近4年的《蘋果日報》,連同創辦人黎智英在內,共有7名新聞工作者被控串謀勾結外國勢力,他們「未判先囚」最長已逾1,600日。

流亡工運領袖Khaing Zar Aung呼籲ILO制裁緬甸軍政府

2021年2月1日,緬甸軍事政變後,軍政府不斷鎮壓反抗聲音,工會成為主要打擊目標之一。流亡德國的緬甸工業工人工會聯合會(IWFM)及緬甸工會聯合會(CTUM)主席 Khaing Zar Aung 最近接受媒體訪問時,揭露了緬甸工人在高壓統治下的悲慘處境及抗爭精神。 Khaing Zar Aung 最近接受關注勞工人權議題的新聞網站Equal Times訪問時指出,軍政府的暴力鎮壓讓工人及工會領袖付出沉重代價,包括綁架、追殺、酷刑,甚至被剝奪公民身份、迫害流亡。他們被迫隱姓埋名,冒險暗中為工人發聲。緬甸製衣工人每天收入僅約1.2美元,強迫勞動和童工問題日益嚴重,而工會成員需秘密蒐集工人遭剝削的情況,隨時面臨生命危險。 她提到,有參與爭取欠薪的工會主席遭追殺,不得不被送往安全地點;部分工人因爭取權益被綁架或恐嚇。令人痛心的是,國際品牌和當地工廠對此視而不見,仍從廉價勞動市場中獲取巨大利潤,助長剝削與壓迫。 她說:「品牌和工廠都獲利豐厚,緬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廉價勞動市場,工人沒有結社自由,存在強迫勞動、工資剝削和針對女性工人的騷擾等問題,緬甸製衣工人身處如奴隷的工作環境。」 緬甸抗爭對香港的啟示 這樣的故事令人聯想到香港。隨著國安法實施,獨立工會瓦解,勞動節遊行被禁,工人在欠薪、裁員等問題下同樣孤軍奮戰。緬甸工人的經歷不僅揭示極端情況,也讓香港工人看到共同的挑戰——高壓政治如何壓制工人聲音,削弱工會的作用。然而,緬甸工人的堅持亦啟示:即使在困境中,依然能揭露真相、連結國際力量,為勞工權益奮鬥。 Khaing Zar Aung 呼籲國際勞工組織(ILO)採取更強硬行動,終止緬甸政權的代表資格,並促請成員國重新審視與緬甸軍政府的貿易關係。她希望今年的國際勞工大會能引用憲章第33條,迫使緬甸落實改革,為工人爭取尊嚴與自由。 ILO 曾於2000年成功援引第33條對緬甸實施制裁,促成有限度的民主改革,直至2021年的政變才被中斷。這次行動不僅是為緬甸工人,也是向全球展現抗爭的力量。 即使面對最嚴酷的挑戰,緬甸工人的抗爭仍然彰顯希望。香港工人或許也能從中找到力量,在困境中堅持,總有一日能找到出口。

經濟蕭條年關難過 中國追薪潮提前展開

中國經濟衰退,基層工人首當其衝被壓榨,國際人權組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指,隨著經濟轉差,今年中國的追薪潮提早展開,個案也比往年多。根據非牟利組織「中國勞工通訊」最新統計,今年9月開始,工人集體行動個案陸續增加,過去3個月累積454宗,其中九成涉及欠薪。年關臨近,對於徬徨追討欠薪的工人而言將是難捱的一年,中國工人勞工環境轉趨惡劣的情況值得關注。

前民陣副召集人林正軒在英辦抗爭展覽
籲流散港人謹守信念 繼續為香港不公義發聲

於剛過去的九月在倫敦舉辦了一個名為「抗爭的背後」的展覽,展覽展示昔日與香港不同抗爭議題相關的數十件T恤,以及部分政治禁書、報章及短片。與一般流散港人活動不一樣,展覽並非由移英港人團體舉辦,而是由三年前流散至英國的「民間人權陣線」(民陣)副召集人、曾為前立法會議員毛孟靜議員助理的林正軒一手包辦,展覽不單圍繞2014年雨傘運動、2019年反送中運動,還展出了與不同抗爭運動議題相關的T恤,如不同年份的六四集會T恤、2009保衛菜園村、2013年葵青碼頭工潮T恤、2012年「守護龍尾」T恤等。

吳秋北「口裡說得」行動卻很誠實 工聯會自闀遊行集會自由成泡影

「在一百多年前的五月一日,我們的工會前輩就發動總罷工、遊行示威,爭取改善勞工條件。」、「維護勞工權益是工會的天職!」這兩句分別是工聯會黃國與吳秋北在該會之前發起的「五‧一」大遊行上說出。從前,工聯會每年5.1都會舉辦遊行至2019年止,原因為何不言而喻,近日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說,香港需要策略性地找「關鍵點」扭轉部分國家的偏見,點名工聯會重辦五一遊行。崩口人忌崩口碗,吳秋北隨即火力全開不點名批評張所建議是「反中亂港套路」。真理從來愈辯愈明,今天就看看工聯多年高舉的「工道」究竟是甚麼!

RFA|【勞權透視】社會資源分配不公 隱藏更大的政治權力不公

香港樂施會發表新最報告,揭示香港社會貧富差距嚴重惡化,數字增幅十分驚人。報告顯示,現時香港最新貧窮人口是139萬人,貧窮率達到20%。即是說,現在每五個香港人之中,就有一個生活在貧窮線之下。過去五年間,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住戶的入息差距,更是急劇飆升,由2019年相差34.4倍擴大至今年的81.9倍。

1 2 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