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香港勞權監察參加了英國西南部的 Bristol 新年祭 - 香港人市集,與當地港人一起迎接農曆新年,同時向大家講解英國的勞工法例。年宵現場人頭湧湧,除有財神到賀外,更有舞獅表演,獅子在鑼鼓聲中翻騰躍動,充滿濃厚的新年氣氛。攤檔林立,售賣著懷舊港式美食、手工藝品。許多移居英國的港人,無論是正在找工作、已經就業,還是正在適應當地勞工環境,都對自身權益十分關注,紛紛參與我們的講座,踴躍提問。
繼在美國紐約交易所尋求上市觸礁之後,著名時尚品牌SHEIN(希音)決定轉往倫敦上市,但在當地社會再度引起爭議。中國背景公司SHEIN近年極速崛起,現時市值估計逾600億美元,各國市場理應趨之若騖,何解反而四處碰壁?SHEIN的困境可說是中國模式走進未路的縮影,無論如何包裝外表及追趕時尚,假如賴以發展的奴役制度本質不變,即使可以大行其道於一時,在國際社會也難以找到長遠的容身之所。 過去三十多年,隨著中國經濟搭上全球化的快速列車,大量跨國企業將生產工序移至中國,利用當地血汗工廠及專制制度,肆意壓低生產成本,此種模式不單造就了這些大品牌公司獲取巨額利潤,亦締造了中國「大國崛起」的神話。可是,經歷數十年全球化發展衍生的各種問題,各國政府及公民社會汲取經驗教訓,正在推動不同的政策改變,其中特別關注跨國公司有否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包括海外的投資有否履行環境、勞工及人權等各方面的國際標準。在這背景之下,SHEIN仍然沿用以往一套放任剝削的中國模式,並以此作為競爭優勢,註定與國際社會致力推動的規範背道而馳。 「去中國化」圖提升國際形象 中國資本企業與中國共產黨的關係千絲萬縷,即使是民營企業,仍然會受到中共的嚴密操控,並須配合中國政府的政治宣傳及外交需要,這已是公開的秘密。以廉價時裝為國際市場定位的SHEIN,近年銳意推行「去中國化」,被指企圖淡化與中國政府的關係。該公司於2022年正式將總部搬遷至星加坡,註銷了原有在中國的數間公司,在形象上亦十分強調公司的全球化特徵。不過,SHEIN的實質運作仍然高度倚賴作為中國公司的背景,例如絕大部份的生產線仍然留在中國,並且受到中國政府對企業海外上市規條的管制;新冠疫症肆虐全球期間,SHEIN更積極與另一中資巨企TikTok進行互動宣傳,令網上的用戶登記及下載數量錄得驚人增長。 全球抵制強迫勞動產品日益高漲 不過,如果將SHEIN上市面對的阻礙,簡單地歸咎於歐美政客試圖抑制中國的「地緣政治」考量,未免眛於國際社會監察跨國企業的新形勢。無獨有偶,SHEIN在向美國及英國的交易所呈交上市申請後,均在當地被質疑其生產供應鏈欠缺透明度,及未有交代生產過程中有否使用涉及強迫勞動的新疆棉花。很大程度上,這些關注其實也反映了歐美社會大眾消費行為已出現一定轉變,除了著眼於商品的價錢及品質,亦會考慮生產過程有否顧及勞工權利、人權及環境等影響。這類日益盛行的「良心消費」行為,促使各地大企業更多關注社會責任的形象,並向公眾提高其生產供應鏈的透明度。隨著國際監管機構先後發表報告揭示新疆強迫勞動的問題,近年不少知名國際品牌如NIKE、ADIDAS及UNIQLO等,已先後公開表明不會使用新疆棉花,以此維護公司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 除了消費模式的改變,國際社會近年對跨國企業投資行為的監管法規,亦早已不限於針對這些企業的直接營運,而是擴展至他們的生產供應商及合作伙伴。例如,歐盟去年通過了「企業永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英國則訂立了「現代奴隸法案」(Modern Slavery Act),美國及加拿大更實施了可禁止強迫勞動產品入口的法規。這明顯已是國際大勢所趨。因此,當SHEIN的業務代表在英國國會出席委員會聽證時,多番拒絕透露有否使用強迫勞動棉花,只表示公司並無直接擁有任何工廠設施,以為可藉此開脫責任,被議員形容為「蓄意的無知」。 中國供應鏈未能擺脫血汗工廠模式 其實,中國政府自十多年前已開始大力推動所謂「騰籠換鳥」,期望將廣東產業及勞動力轉移升級,但成效不似預期。從SHEIN供應商的工作條件可見,中國仍然未能擺脫以往血汗工廠的生產模式。英國媒體BBC記者走訪SHEIN供應鏈位於廣州的工廠,便發現大部份工人每天早上8點工作至晚上10點,每月只得一日假期。調查顯示,受訪工人每月基本工資平均只得2,400元人民幣,面對生活成本不斷上漲,只好以拼命加班來維持生計。廉價時裝王國的風光背後,是極盡壓榨的工作條件。而要長期維持這種高度壓榨的工作環境,又有賴於政治上的高壓管治手腕,例如剝奪工人組織工會及發動罷工的權利,使工人不能作出有組織的反抗。隨著SHEIN在英國上市的申請進入審批階段,可以預期,這類揭發供應鏈剝削的報道,將會持續在國際媒體曝光。 SHEIN在英美上市受挫的經歷,相信不會是孤立例子,因為如今被質疑的不是一間企業,而是背後整個以專制政治壓榨勞動力的生產制度。或許,SHEIN今天面對的困境正好說明,以往備受吹噓、持續增長的「中國模式」,也正在走向它的盡頭。
常言道:不患寡而患不均。正當香港大部份人享有17天有薪公眾假期,逾百萬僱員卻一直仍在放12天俗稱「勞工假」的法定假期。直至2022年政府提出把兩組假期睇齊,但卻要用8年時間分5次落實,兩年前先增加佛誕假期,到今年12月26日Boxing Day(拆禮物日),打工仔終可再多一天法定假期。按政府「龜速」增加法定假日的步伐,全港打工仔要等到2030年才劃一享有17天法定假期。等到頸長才有多一天假期,《僱傭條例》下有關法定假日的權益當然要認清。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為育有3歲以下子女的政府僱員提供3天育兒假,私人企業僱員未納入保障。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聲稱新措施是響應政府鼓勵生育,卻不敢大刀闊斧改革,大部分僱員只能望門輕嘆。反觀不少先進國家早已立法保障育兒假,不論公營私企一視同仁,而且假期日數也遠高於香港。
12月初的一個週末,我們來到中部大城市伯明翰和諾定咸,與當地港人分享英國勞工法例知識及工運資訊。雖然天氣不似預期,即使風冷雨寒仍有不少香港人出席,讓我們深感感動,在此衷心感謝每位參與者。
「當看到低廉的價格時,我們必須問自己:這背後是什麽?這種產品的真正價格是什麽?誰在為此買單?」英國廣播公司(BBC)前日一則調查報導揭發,英國超市標榜「意大利」的番茄膏或含有來自中國新疆的番茄,這些番茄可能與強迫勞動有關。西方政府近年來有不少立法工作和倡議活動,包括美國2021年的《防止強迫維吾爾人勞動法》,歐洲議會在今年四月通過禁止銷售強迫勞動產品的法案,而2022年英國保守黨執時期曾承諾加強現代奴隸制法案強化對供應鏈報告的要求,但至今未有進展,人權組織「反奴隸制國際」在BBC報導中警告,英國可能成為强迫勞動產品的「垃圾場」。
於剛過去的上周六(11月30日)逾二百名身在英國的港人聚集在倫敦中國大使館門外,參與我們與Workers Against the CCP一同組織的聲援初選案45人抗議集會,當中不少人自製示威牌,大家在寒風中站在中國大使館門外,大聲呼喊「自由香港」、「釋放政治犯」、「對專制說不」等口號,呼籲英國及國際社會關注中共大肆打壓香港民主自由的情況,亦同時希望身在牆內的手足明白海外港人沒有忘記大家的付出。
追新聞在2024年12月2日報導香港勞權監察與Workers Against the CCP於11月30日(周六)在倫敦中國大使館外舉行集會,聲援45名被判刑。
自上周二(11月19日)初選案判刑後短短一星期期間,已有逾十間來自法國、荷蘭、瑞士、英國、西班牙、緬甸等各地工會的公開表明聲援,當中不乏國際工會,如國際工會聯盟(ITUC)、國際建築勞聯(BWI)及國際記者聯會(IFJ)等。法國勞工力量工會(Force Ouvrière, FO)及西班牙最大工會Comisiones Obreras (CCOO),要求當地外交部長促請港府釋放初選案被囚的45名民主派人士,同時去信駐當地中國領事,對案中兩名工運人士前香港職工會聯盟主席吳敏兒及前醫管局員工陣線主席余慧明被囚,表達強烈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