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幾多錢才夠退休﹖這個問題相信大家都有問過,如果身處的國家有健全的退休保障,相信大多數人樂於享受退休生活,而非多賺幾年錢。近年法國、中國等地因延長法定退休年齡而引起極大爭議,隨著全球高齡化,各國養老財政壓力持續增加,延長退休或成大勢所趨。根據聯合國人口分析,預計香港在2050年會成為全球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然而全民退休輾轉討論三十年,至今無疾而終,樂施會新近研究顯示香港貧窮長者人數上升,反映退休保障缺口愈拉愈大。 「延長退休」是選擇還是迫於無奈? 經合組織在2021年發表《老齡化與就業政策:各國勞動力平均退休年齡數據統計》,再綜合過去幾年各國法定退休年齡調整以及2023年世界經濟論壇對全球退休年齡與保障的分析,目前全球勞工退休年齡落在65歲左右,退休保障相對健全的地方,工人實際退休年齡會比法定退休年齡提前,歐洲各國就十分普遍,如挪威法定退休年齡為67歲,但國民實際退休年齡為65歲;相反,亞洲國家或因文化背景與退保政策不足,不少人實際退休年齡比法定退休年齡推遲,如中國今年宣布逐步將男性法定退休年齡由60延至63歲,女性則由50延至55歲,但早於2020年國民實際退休年齡平均達66歲。以下是香港人熱門移民地方的退休年齡與保障。 英國:奉行國家退休金制度 養老金結合低收入補貼 目前英國的退休年齡為66歲,隨後將分階段提高至67歲,繼而到2044年至2046年將退休年齡提高至68歲。英國奉行國家退休金制度,退休後從國家獲得的養老金金額取決於年齡、退休時間與國民保險紀錄。國家養老金(State Pension)分兩種,2016年4月後退休人士適用於新的全額國家養老金,目前金額為每週221.2英磅(2,246港元),年收入為11,502.4磅(116,772港元)。至於舊的基本國家養老金現為每週169.5磅(1,722港元),年收入為8,814磅(89,479港元)。與此同時,英國為年屆法定退休年齡的低收入長者提供養老金補貼,單身人士每週可領218.15磅(2,215港元),獲養老金補助者可享其他福利,如房屋津貼等。 加拿大:設三重退休保障 低收入者有額外支援 加拿大的標準退休年齡為65歲,但有些省份已取消強制退休年齡政策。退休保障制度大致分保證收入補助(Guaranteed Income Supplement)、養老保障金(Old Age Security)與加拿大退休金計劃(Canada Pension Plan),前兩項由稅收支付,最後一項則類近香港強積金做法,18至64歲的受僱及自僱人士須供款。保證收入補助,低於指定收入的65歲長者可申領,舉例說,單身或喪偶而年收入少於22,056加元(124,146港元),目前每月最高可領1,086.88加元(6,118港元);養老保障金則年屆65歲,居住滿一定年期而年收入少於指定金額的公民均可領取,目前65至74歲年收入低於148,451加元(835,585港元),每月可領727.67加元(4,098港元),74歲以上年收入少於154,196加元(867,922港元)則每月可領800.44加元(4,503港元)。至於加拿大退休金計劃,可以在60歲開始領取。在2024年,如在65歲開始領取退休金,每月最多可領取1364.6加元(7,681港元),實則所得取決於領取年齡、繳納金額和時間長度以及工作生涯中的平均收入等。 澳洲:僱主須向僱員退休金賬戶注款 年薪40萬工作42年可取300萬 澳洲自2017年起逐步將退休年齡由65歲延長至67歲。澳洲退休保障主要分為由聯邦政府負責發放的養老金(Age Pension),年屆67歲的澳洲公民,只要通過收入與資產申報,即可每兩週領取,單身人士最多可領1144.4澳元(5,959港元)。另外,澳洲亦設有稱為Superannuation的退休金制度,僱主須向僱員的退休金賬戶支付相等於工資11.5%的退休金,2025年將提升至12%。舉例推算,若某人25歲畢業後進入職場,年收入78,000澳元(約409,000港元),一直工作到67歲,以退休金供款比率11.5%計,他退休時將擁有573,000澳元退休金,即相等於港幣逾300萬元。 台灣:全民健保成長者最強後盾 台灣法定退休年齡為65歲。除了僱主給予的退休金外,在職勞工只要依規定繳交勞工保險費,離職時便可申請退保,可選擇按月領取或一次過領取老年年金。與此同時,為確保全民在沒就業期間也能有相關保障,凡25至65歲民眾未參與其他社會保險期間,均會納入國民年金保險,假設今年65歲退休而供款40年,每月可領9,000(2,169港元)至10,000新台幣(2,410港元)。雖然國民年金金額不高,但台灣享譽全球的全民健保計劃對長者而言提供周全的醫療保障,民眾只要支付低廉保費便可享全面醫療保障。
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周三(16日)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標題為「惠民生建未來」,但在洋灑灑長達兩個半鐘的講辭之中,竟然沒有半句是回應目前經濟逆境下勞工的困苦。這也難怪,因為在李家超眼中,既然香港已確立國家全安,中央的主旋律是從此由治入興,前途一片光明,自然容不下香港經濟陷入困局的現實。所以,經濟不景被說成是「經濟轉型」,無論是店舖結業、市道不振及失業問題惡化等,全都只是「技術性調整」,香港根本沒有問題,政府更無須為此承擔責任。在這由治及興的主旋律之下,香港市民與特區政府施政之間的距離,註定存在不可逾越的巨大鴻溝。 港人與港府施政之間 註定存在不可逾越的巨大鴻溝 當聽到李家超大談要資助一帶一路學生來港升學、的士司機要提供阿拉伯語,和香港要吸引更多中東旅客來港等等,很多市民感到啼笑皆非,仿如聽了一些不能理解的「外星語言」。說穿了,這些說話不是說給香港人聽,而是為了刻意取悅中央政府,說明香港如何全情融入中國向外發展戰略的大藍圖。在這種欠缺主體的畸型思路下,香港施政變得日益脫離真實民情,無視香港社會需要的長遠規劃,甚至是前後矛盾,支離破碎。 勞工政策「炒冷飯」施政脫離現實 無視勞工困局 在《施政報告》中,其中一章標題是「強化勞工支援」,但全部內容其實都是「炒冷飯」,將已經宣布過的政策措施重提一次,既未見有針對坊間批評作出改良,亦未見交代具體執行時間表。至於受到近期香港經濟不景打撃的打工仔,李家超選擇埋首沙堆,對他們視而不見,看不見推出任何針對性的支援措施。部分行業例如建造、零售及飲食等,近月失業問題明顯惡化,但未有任何跡象顯示,政府有意煞停或終止在這些行業實施的擴大輸入外勞計劃;受到連環結業潮影響的僱員,面臨失業或開工不足的不計其數,也未見政府推出協助他們度過經濟難關的任何支援措施。 人力資源錯配令政策支離破碎 藥石亂投 從是次《施政報告》亦可反映,政府的人力政策錯亂,欠缺全盤考慮,令政策變得支離破碎,甚至自相矛盾。由以往經驗可見,每當經濟不景,失業基層工人對於僱員再培訓課程的需求,必會大幅增加。政府卻選擇在這時候,放寬持有大學學位人士也可報讀課程的資格,變相會令憎多粥少,削弱最有需要群體可獲得的失業支援。最諷刺的是,政府一方面大喊香港人才荒,銳意向外招募大舉輸入;另一方面卻鼓勵本地大學學歷人士修讀以基層為服務對象的再培訓課程,對栽培本地人才欠缺承擔,令人質疑政策前後矛盾、欠缺邏輯思路。 搶人才「重量不重質」 政策失焦一錯再錯 再講,李家超大鑼大鼓所推動的「高才通計劃」,計劃實施至今接近兩年,重量不重質,只求跑數達標,看不到對香港發展有何實質效用。當初此計劃以吸引世界各地人才作招徠,但觀乎已來港的逾8萬高才,95%來自大陸,對於香港國際化的發展產生有多少稗益,令人非常懷疑。更離譜的是,政府資料顯示來港的高才之中,接近45%來港半年仍未找到工作,反映大量輸入的高才其實並非真正香港欠缺的人才。如今政府為了遷就這些未能成功就業的「高才」,將兩年搵工限期再延長一年,只是削足就履,一錯再錯。施政報告未有確切檢討「高才通計劃」成效,便盲目鼓吹擴大搶人才範圍,並揚言要輸入更多年輕技術專才,對未來就業市場的影響將難以預測。李家超口口聲聲說「要跟市民一起共建未來」,但很多人心中的疑問卻是,如果香港繼續由這些人帶領下去,到底,這個城市還有沒有未來?
特首李家超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面對經濟逆轉、結業潮殺埋身,李家超未有提出具體措施助本地勞工解困,反而繼續加大力度輸入海外人才,包括擴大「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大學名單,又把計劃內高收入人才的首個簽證期限由兩年延長至三年。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檢視僱員再培訓局營運模式,李今宣佈明年初開始取消報讀再培訓課程學歷限制,即大學以上學歷也可報讀。政府一方面大開中門搶海外人才,同時卻鼓勵本地高學歷人士報讀過往為基層勞工而設的再培訓課程,人才政策配置混亂。
香港特首李家超將於本周三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回顧上一份報告,整個政府眼中似乎只有「國家安全」,對於解決各項迫在眉睫的社會民生問題,乏善足陳。曾自誇「以結果為目標」的李家超上任後,劏房住戶數字有增無減,貧窮住戶收入插水愈扶愈貧,反映假大空口號無助改善實質施政。
香港樂施會發表新最報告,揭示香港社會貧富差距嚴重惡化,數字增幅十分驚人。報告顯示,現時香港最新貧窮人口是139萬人,貧窮率達到20%。即是說,現在每五個香港人之中,就有一個生活在貧窮線之下。過去五年間,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住戶的入息差距,更是急劇飆升,由2019年相差34.4倍擴大至今年的81.9倍。
傘運十年,79天的佔領未能改寫香港政制,佔領區曇花一現的烏托邦早已煙消雲散,看到「由治及興」後慘不忍睹的香港,不禁要問,十年前流過的淚與汗有何意義﹖今天我們嘗試從工運的角度找找答案。眾所周知,「和平佔中」因雙學介入而徹底改變運動方向,成為一場由學生主導的公民抗爭運動,學生是最純粹最有感召力的,而工會則是最具組織力與行動力的一群,縱觀古今中外,工學連結是推動民主的重要力量,2014年的雨傘運動亦然。這場看似失敗收場的運動,實則吹響公民覺醒號角,在每個香港人心中種下民主的種子,在不同行業與界別延續雨傘精神。
近日備受爭議的輸入外勞新政策,引起香港社會極大迴響,相繼有建造業外勞投訴遭受無良僱主剝削,包括中介公司中間食價、強迫加班不獲補水、支付遠低於合約的黑市工資等,手法層出不窮;與此同時,亦有業內本地工人投訴,市道不景工程量大減,失業吊鹽水情況已陸續浮現,抱怨政府仍然大量輸入外勞,猶如雪上加霜。
大型健身中心舒適堡被揭未有為員工繳付強積金後突宣佈結業,事件揭示隨著經濟下滑僱主拖欠強積金有日趨猖獗之勢。強積金管理局資料顯示,在2023/2024年度,積金局就拖欠供款個案發出逾37萬份付款通知書,為96,600名僱員追回1.55億元欠款,無論付款通知書數目還是討回的供款,都創下近三年新高。積金局一直遭詬病打擊違規僱主軟弱無力,主席劉麥嘉軒去年4月曾公開表示正研究推行分層附加費安排,若僱主超過指定期限仍未清繳拖欠供款及附加費,欠款附加費會相應遞增。不過有關構思提出近一年半,至今未見當局有任何實際改革行動,變相縱容無良僱主繼續剝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