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擬推輸入外勞新政策﹕新在哪裡?有何衝撃?  

3 mins read
Hong Kong workers in a construction site.

上月,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突然表示,政府擬推行輸入外勞新計劃,涉及建造及運輸兩個行業,將於年中提出具體建議。此計劃到底「新」在哪裡?對工人就業又會帶來什麼衝撃? 

綜合現有資料,新計劃將繞過現行勞工顧問委員會(勞顧會)的監管機制,審批權改由政策局全權負責。由政策局決定與現行勞顧會的機制,兩者到底有何分別?按現行機制,僱主如需申請輸入外勞,必先登廣告進行招聘,如僱主能證明聘用條件合理卻未能聘得人手,方有資格提出申請招聘外勞,並由勞顧會逐個個案進行審批。 

政府所推新計劃,據了解將改行「配額制度」,只要某一行業被確認欠缺人手,經評估數目後,便可獲批外勞輸入配額。例如,假設運輸行業獲5000名額,業界僱主可直接向運輸及房屋局提出申請,先到先得。所有申請無須再經勞顧會逐一審視。 

其實早於去年12月,行政會議已暗度陳倉,在護理員行業通過類似新計劃,並將配額訂為7000,院舍可以用先到先得的方式,直接向社署申請。輸入外勞的監管機制被架空,此例一開,後患無窮。但當時卻未見勞顧會的建制工會代表大力反對,身為行政會議成員的工聯會吳秋北更是有份參與決定。 

如何鑑定哪一行業是因為人工過低、待遇太差所以請不到人,哪一行業是真正人手短缺?這從來是勞資雙方最大爭議的地方。但在新計劃之下,審批權力完全交到官員手上,工會沒有任何監管的角色可言。不少聲稱「缺人」的基層工種,均屬長期工時長、工資低、職安健欠保障的行業,一旦放寬這些工種輸入外勞,勞方更難有議價能力改善待遇。 

事實上,以往輸入專才計劃(包括內地專才)便是由入境處負責審批,準則欠缺透明度,過程亦無需諮詢業界,一向為人垢病。即使受疫症影響期間,香港失業問題嚴峻,資料顯示2020年入境處批准輸入專才的數字仍有逾兩萬人,成功獲批比率約八成,延期逗留申請獲批比率更高達95% (註)。 

現時護理員新計劃尚未正式實施,政府見放寬輸入外勞「缺口」已打開,便急不及待大張旗鼓,要擴展至建築及運輸兩個行業。商界對此反應自然「空前熱烈」,可以預見,未來或有更多行業或工種被納入新計劃。例如飲食業界議員張宇人及零售業界議員邵家輝已率先表示,業界分別存在空缺四萬個,要求同樣可按新計劃大量輸入外地勞工。 

政府及商界不斷放風製造輿論,擺明是試探社會反應。可是,在「由治及興」的新香港之下,連申請一次遊行警方都「如臨大敵」,打工仔可還有渠道反映不滿嗎? 

註:資料引用2021年2月24日保安局局長書面答覆提問的立法會文件。 

發佈留言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