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盟解散四周年|走過的必留下足跡 記那些年的人和事

2021年10月3日,成立31年的職工盟在政權打壓下通過解散。多年來香港發生的大大小小工潮,背後總見職工盟的身影。2007年紮鐵工人罷工及2013年碼頭工潮,大家固然耳熟能詳,但這些廣為人知的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回望職工盟走過的工運足跡,從爭取最低工資及集體談判權,到協助獨立工會成長與打造工運宣傳文化,都展現出香港獨立工運的韌性與耐力。在艱難歲月重溫這些可能已被遺忘的人和事,正好提醒我們不忘初心。滴水可以穿石,職工盟雖已被迫離場,但早已在社會散播的工運精神仍可薪火相傳。

中國外洩資料揭助緬甸軍政府監控與鎮壓

中國除在軍事上支援緬甸軍政府外,9月11日網上外洩的「積至(海南)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積至」 Geedge Networks)文件揭示,中國政府透過該公司輸出網路監控技術,協助軍政府實時監控異見者通訊,並利用定位數據追捕、拘捕甚至處決反對者。

施政報告|拒停輸外勞 缺失業支援 李家超掩耳盜鈴

香港經濟面臨重大危機,結業潮不斷擴大,裁員之聲不絕於耳,但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政府卻依舊未有提出任何措施支援失業人士及基層勞工。外界近月紛紛要求政府暫停輸入外勞,但特首李家超一於懶理,只把備受批評的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小修小補,包括由明日起將侍應及初級廚師兩個職位的本地招聘期延長多兩星期,並將本地員工與外勞人手比例2:1的規定,由以所有職位為計算基礎,改為以申請職位計算。至於其他同樣可申請輸入外勞的職位則繼續沿用現行的審批安排,明顯對計劃的漏洞隻眼開隻眼閉。

施政報告回顧 | 三年盲搶九萬高才通 妄顧港人權益

香港特首李家超九月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李家超管治下,香港經濟持續下滑,失業率上升,但過去三份施政報告,政府卻未有提出具體措施應對,只是不斷加大力度輸入海外人手,但所謂的「搶人手」措施,卻屢被發現監管漏洞。李家超在首份施報告亦提出研究改善最低工資水平的檢討機制以及檢討《僱傭條例》下連續性合約的規定,但政府最後落實的方案,卻完全背棄打工仔利益,一味向商界傾斜。

人生交叉點| 裁員減薪二選一 打工仔應該點揀?

香港經濟不景,裁員潮越演越烈,一名年過50歲的打工仔在Facebook專頁「裁員炒人消息關注組」發帖,稱工作了20年的公司最近大裁員,公司給予他兩條路選擇,「一係即走,第二減薪3分1留多3個月」。最後他選擇後者。事主的決定引發網民熱議,選擇減薪固然可以暫時保住份工,以時間換取空間,但部分網民直指事主已中伏誤墮裁員陷阱,因薪金減少會影響遣散費款額,隨時得不償失。計算遣散費在《僱傭條例》下有一套方程式,減薪幅度及減薪時間長短亦會影響日後取得的權益,只要認清法例的保障,就可以從中作出合理取捨,避免招致不必要的損失。   

解讀印尼的憤怒之夏–印尼民眾起義背後的社會危機

這個夏天,印尼燃點了一場憤怒之火,這場運動的未來走向,現在還是未知之數。但已可清楚看到,民眾連日來的街頭起義,已憾動了腐敗的管治體制,叫總統普拉博沃(Prabowo Subianto)不得不作出讓步。總統早前已表示撤銷觸發民怨的國會議員津貼,更急急改組內閣及將財長撤換。但是,評論指出,國會議員津貼只是今次印尼起義的導火線,背後隱藏更深遠的社會及經濟危機,單憑這些表面措施難以平息民怨。

青年失業率急升創近3年新高  港府長期不作為零措施應對

香港青年失業率一直遠高於整體水平,近期經濟持續低迷加上暑假畢業生陸續投入職場,更令有關情況惡化。統計處最新數字顯示,今年5至7月15至24歲青年失業率高達11.9%,較4至6月時急升2個百分點,是自2022年7至9月後新高,其中15至19歲青年失業率更達15.1%,同樣創近三年新高。港府長期對青年失業問題視而不見,多年來沿用一套舊框架支援年輕人就業,反觀其他亞洲地區如南韓及台灣,面對經濟逆轉,近期已相繼推出新措施協助年輕人求職,與香港的不作為形成強烈對比。

勞顧會黑箱審批外勞成常態 工聯會再度出賣工人利益

勞聯副主席兼勞顧會勞方代表譚金蓮早前在電台節目直言,不少飲食業從業員反映因外勞輸入而由全職被轉為散工,甚至被裁員。她批評「補充勞工優化計劃」過於寬鬆,要求政府停止批出飲食業外勞。然而,矛盾的是,計劃運作近兩年,平均每月約3000宗外勞申請幾乎全數獲批,從未見勞顧會否決任何個案。譚金蓮的公開批評與實際審批結果之間的巨大落差,讓社會不得不追問:勞方代表是否只是「講一套、做一套」?抑或政府官員早已「打茅波」,操控外勞申請的批核?

1 2 3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