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千億神話背後的血汗車廠真相

3 mins read

中國電動氣車巨頭比亞迪去年營業額首次突破千億美元,成為全球電動車產業的領導者,近年更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然而,這耀眼的成就背後,卻隱藏著嚴重的勞工剝削與壓榨醜聞,揭露出企業如何為了追求高額利潤而犧牲工人的基本權益與尊嚴。

巴西巴伊亞州勞工檢察官辦公室日前宣布,針對比亞迪及其承包商提出總額達2.57億雷亞爾(即約4,500萬美元)的精神損害賠償訴訟,並要求對每位工人進行個別賠償。此案起因於去年,當局在迪比亞位於卡馬薩裡市(Camaçari)的新車廠工地救出220名中國工人。這些工人被指透過不實理由入境,被認定處於「類似奴役的工作環境」,甚至被視為國際人口販運的受害者。

調查指出,這些工人的住宿條件極為惡劣,部分人甚至睡在沒有床墊的簡陋床鋪上,31人共用一個廁所,食物與私人物品隨意堆放,衛生條件堪憂。此外,他們被強迫在凌晨四點起床準備工作,每天的工作時數嚴重超標,周末亦不可休息。工人的工作時間也遠超巴西法定標準,部分甚至曾連續工作25天。更甚的是,工人的護照、60%薪水被扣,且被要求支付高額押金,若半年內離職則無法領回工資。這些行徑已構成強迫勞動,嚴重違反國際與巴西勞動法。

不只是在海外,位於中國無錫與成都的比亞迪工廠亦爆發了大規模罷工潮。今年3月至4月,數千名工人為抗議減薪與削減福利而走上街頭。事件源於2023年比亞迪收購捷普公司旗下的綠點科技公司,當時比亞迪承諾員工在過渡期內薪資和福利保持至少18個月不變。然而,2024年公司卻大幅修改工作制度,推行5天8小時工作制,導致工人收入驟減,從原本的5000至6800元人民幣跌至僅剩3000至4000元,幾乎逼近最低工資標準。工人普遍依靠加班維持生計,比亞迪此舉被視為蓄意迫使員工辭職,以規避遣散費責任。

無錫罷工後,抗議浪潮迅速蔓延至成都廠房。公安部門更強力介入,有員工因提出抗議遭到拘留,反映出中國內部工人維權環境的嚴峻。比亞迪曾試圖以節假日加班補償工人,但未能平息怒火,罷工與不滿情緒仍在蔓延。

根據現已解散的「中國勞工通訊」統計,2025年首四個月,中國工人集體行動已達591宗,比去年同期增加24%,比亞迪的案例僅是冰山一角。這些事件顯示,無論是在海外還是國內,比亞迪在追求利潤的過程中,長期壓榨勞工、無視工人權益,形成了跨國性的血汗勞工問題。

比亞迪持續對外宣稱尊重人權並遵守法律,但種種證據已揭示其在全球擴張背後的血汗真相。若企業不正視並徹底改革這些深層問題,即使再耀眼的銷售數字,也無法掩蓋被壓榨工人們的血淚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