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倒閉潮擴大,僱主濫用破產欠薪保障基金成風。多間知名品牌早前結業,都被發現事前有變賣資產或負責人漏夜移走現金的情況,把支薪責任轉嫁給破欠基金。政府多年來一直強調嚴打濫用破欠,過去五年勞工處曾向警務處轉介五宗涉嫌濫用破欠個案,但原來最終沒有一宗個案提出檢控,政府打擊濫用基金的決心令人懷疑。
經濟下滑,結業潮不絕,零售及飲食業成重災區,最新一個結業品牌為有36年歷史的鴻星中菜,高峰期有十多分店,最後一間位於旺角MOKO的分店在7月2日結業,約50名員工向勞工處求助,追討約600萬元欠薪及遣散賠償,部分員工被拖糧超過一個月,而公司至今也未有繳付5月的強積金及附加費。鴻星由已故「鋪王」鄧成波於2019年以注資形式成大股東,鄧氏家族旗下還有其他餐飲品牌包括東海薈及海都酒家等。鴻星結業前一晚曾發電郵通知部分員工,但內文未提及遣散安排,欠薪問題最後或要交由破欠基金處理。
景樂結業前一年變賣資產套現9000萬
事實上,最近一連串知名品牌結業都牽涉欠薪問題,迫使員工要申請破欠。五月宣布結業的海皇粥店,被發現早在去年12月已開始拖欠強積金,去年9月起已拖糧,宣布結業後公司僅著員工可就法律權利及可向公司提出索償的金額等疑問諮詢勞工處,把應有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最後計算受影響約100名員工被拖欠1500萬元欠薪及解僱補償,這筆款項最終無可避免要由基金找數。
另一個在六月結業的飲食品牌景樂集團(King Parrot Group),則被發現在過去一年大量出售物業,套現近9000萬元。值得注意是,集團在今年5月,即結業前不久,才以2499萬元出售灣仔中望商業中心23樓寫字樓,該物業18年前由景樂以601萬購入,即賬面賺近1900萬元。景樂在結業前變賣資產,獲利以千萬計,理應有足夠資金支付近100名員工約900萬欠薪,但集團卻逃避責任。
大班漏夜從各分店搬走現金
緊接景樂集團結業的大班西餅,欠薪金額在三個結業集團中最高,涉款約3200萬元。據員工透露,管理層要求員工將所有分店的現金運回新蒲崗辦公室,質疑公司營業收益去向不明。員工指,大班近月已出現拖糧情況,5月的薪金仍未支付,公司主席廖志強曾承諾6月13日發薪,但未有兌現承諾,最後更結業收場,支薪責任交由破欠基金執手尾。
破欠基金多年來均被形容為無良僱主的提款機,在經濟低迷時情況尤其嚴重。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早前回應立法會議員書面質詢時表示,勞工處嚴謹審批及緊密跟進每宗破欠申請,如發現公司負責人涉嫌非法轉移資產、盜竊公款、藉欺騙手段逃避債務等,勞工處會將案件轉交警務處或破產管理署跟進。他又強調,政府高度重視僱主涉嫌濫用破欠基金,並已成立跨部門專責小組,成員包括勞工處、警務處商業罪案調查科及破產管理署的代表,加強主動偵查可疑個案。翻查資料,這個跨部門小組早在2002年11月已成立,並非甚麼新安排。資料亦顯示,在2020至2024年,勞工處曾向警務處轉介五宗涉嫌濫用破欠基金的個案,平均每年一宗,但當局卻指其間沒有錄得確實存在濫用破欠基金的個案。五年零檢控,是僱主真的奉公守法,還是政府部門執法不力,公眾可自行判斷。
去年破欠基金發放特惠款項達2.47億元,按年升59.4%,今年單是上述三集團欠薪已超過5000萬,基金墊支的款項今年勢有增無減。現時基金尚餘70億盈餘,表面上財政穩健,但如政府繼續把關乏力,任由基金成無良僱主提款機,更多的盈餘亦有耗盡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