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命值四萬?中國外賣平台經濟再不能靠車手的血汗撐起

6 mins read

近年中國外賣平台競爭趨白熱化,車手因避免扣分,影響薪酬,被迫在公路上超速、衝燈、逆線行車,單單在2023年便釀成12,000交通事故。於剛過去二月「兩會」前夕,美團、京東、餓了麼等外賣平台紛紛高調宣布,為全職或穩定兼職的外賣車手提供社保,然而,儘管聲勢浩大,實際上能真正受惠的車手仍屬少數。

目前,中國有超過1000萬外賣車手。其中,美團的騎手以年均近20%的增速快速爬升到745萬人,且持續增長。另一外賣巨頭平台餓了麼也有擁有逾400萬騎手。僅這兩個外賣平台註冊車手數量,已經超過2023年香港居住人口數目。

車手眾多,保障卻乏善足陳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員工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由僱主和員工共同繳納,而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只由僱主繳納。不過,自僱人士若要獲得養老或醫療保險,則需自行承擔。問題是大部分外賣車手以自僱形式加入平台,雖然平台口頭承諾為「全職或穩定兼職」者繳納社保,但實際上符合這條件的車手比率非常低。例如美團2023年數據顯示,全年工作超過260天的高頻車手僅佔11%,意即近九成車手仍無法受惠。而京東則只涵蓋今年二月與平台簽約的全職車手,平台至今沒有公布具體人數,至於該平台現行130萬車手則全不受保障。

收入下滑 社保成為負擔而非保障

近年,隨著越來越多人加入行業,加上平台競爭劇烈,以低價搶客,車手收入一直下降。有受訪外賣車手指在2022年,他外賣站的單王每月收入達14,000至15,000元人民幣,現在只有10,000元人民幣,一般車手收入則只及單王一半。他指出,車手不信任平台真的願意承擔社保費用。有內地傳媒街頭採訪的多位車手,他們也表示擔心收入下降、擔心平台從別的地方扣款;更有人指有平台要求車手獨自負擔社保費用。

武漢大學公共經濟與社會保障系副教授趙青,在2022年就外賣車手對投保意願進行的全國問卷調查,發現受訪車手中有80%沒有參加職工養老保險,79%沒有參加職工醫療保險。當被問到「為何沒有參加職工養老保險/ 職工醫療保險?」,回答「繳費太高,負擔不起」的人佔比最高。這項研究也指出,有僱傭合約的人投保意願較高。不過,只有26%車手有和平台或承包商簽訂合約。平台透過多層外判,將責任透過中間服務商、承包商轉移出去,更會誘導勞工註冊成個自僱人士。因此,車手負擔不起社保費用的重要原因,是難以確立僱傭關係,平台沒有承擔支付社保責任。基於平台過去於車手發生工傷時經常走數的往績,車手也不信任平台願意負起繳納社保的責任。

壓縮時限 + 獎懲制度 = 工傷風險飆升

況且,導致外賣車手工傷主要原因,是美團、餓了麼等平台將車手送餐效率和薪金獎罰制度掛鈎的演算法,這迫使外賣車手不惜以人身安全為賭注,亡命追單。有媒體便曾報導平台不斷壓縮騎手的送餐時間、提高人均配送單量,導航還會引導騎手逆行、上行人天橋,造成交通事故。據統計,2023年中國發生1.2萬宗外賣車手交通事故,但平台提供的「保險」往往只是每日扣除3元的意外險,保障力度極其有限。有車手因工作猝死後,僅獲賠不足4萬元,引發廣泛批評與不滿。

對企業而言,社保支出確實將增加成本。以美團為例,若為100萬名全職騎手繳納基本社保,年成本或達147億元。但分析指出,2022年美團平均每單的配送收入為6.2元(扣除0.3元補貼,便是5.9元)。只要每單增加1元,利潤可翻倍,增加3-4元,便足以涵蓋600萬騎士的社保費用。若因價格上漲擔心影響消費者負擔,則應反思:外賣本為便利服務,不應以犧牲車手權益為前提維持低價競爭,社會也在道路安全等方面付出代價。

香港外賣車手與平台間的勞動關係一樣模糊,工傷賠償變得異常艱難。曾有Deliveroo車手阿俊近嶺南大學送貨時嚴重撞傷,導致腦出血,事發後阿俊右腦受損,左邊全身的活動機能也不復當初,左眼視力範圍受損。但由於阿俊屬自僱人士,無法獲得工傷賠償。另一例子是Gurung,於送餐中致手指永久失能,最終只獲10萬元保險賠償,不足以補足工傷的實際損失;此後他入稟追討更高補償,卻被平台以程序濫用申請高達28萬元訟費。

制度改革不能等 騎士權益需落實

從中國到香港,外賣平台經濟的共通模式就是規避企業責任,轉嫁風險給基層打工仔。平台若真要追求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重新審視盈利模式,不應以車手的勞工權利作為代價。畢竟,一個城市的便利生活,不能建築在基層勞工的風險與犧牲之上。
Photo: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