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出手!ILO啟動制裁 美國國會響應撐緬甸民主

4 mins read

國際勞工組織(ILO)上月初罕有啟動其章程的第33條款,對緬甸軍政府實施嚴厲制裁,公開對軍政府侵犯工人權利與人權行為發出強烈警告。美國國會隨即回應ILO的罕有制裁行動,就切斷緬甸軍政府的軍事物資、封鎖國際資金來源,以及對緬甸人民人道援助等方面提交三項法案,法案現已完成委員會審議,並將進一步提交參、眾兩院審議。法案一旦通過除可削弱緬甸軍政府的財政及軍事力量,同時亦勢必令支援軍政府的國際盟友受壓。

ILO第33條:最嚴厲的國際勞權制裁

ILO於6月5日動用《國際勞工組織憲章》第33條制裁緬甸軍政府,呼籲其成員,包括各國政府、僱主與工會審視並採取適當措施,杜絕以任何形式助長或支持緬甸軍政府持續的侵權行為。這包括商品與服務的供應、投資,或任何可能助長壓迫或強迫勞動的合作。這是ILO史上第三次動用此嚴厲的條款,顯示出緬甸軍政權對工人、工會領袖與人權捍衛者的暴行,已達不可容忍的程度。

美國國會隨即回應ILO呼籲,於本周二(7月22日)提交三項法案制裁緬甸軍政府。三項法案內容包括:擴大對與軍政府有關的國有企業、緬甸經濟銀行(MEB)和外國航空燃料供應商的制裁;加強對軍政府盟友和經濟支持者的壓力;禁止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向軍政府發放新資金或貸款;對緬甸國內流離失所者提供人道援助等等。法案一旦通過,不僅將削弱緬甸軍政府的財政與軍事資源,亦會對與軍方合作的外國企業構成壓力,促使國際資金撤離;同時,也將對支援軍政府的國際盟友施加前所未有的外交與經濟壓力。

事實上,這已不是第一次緬甸面對制裁,ILO曾於2000年援引第33條對緬甸實施制裁,成功促成有限度的民主改革。可惜,直至2021年緬甸發生軍事政變,令原本正朝民主自由蹣跚而行的國度一朝崩塌。緬甸軍政府對工會成員、社運人士及公民社會進行了血腥鎮壓。工人們遭到監禁、被迫藏匿,甚至被剝奪最基本的自由與權利。聯合國於去年、政變三周年時發聲明對緬甸不斷惡化的局勢表示深切關注,指已有數千人被殺害,200多萬人被迫離開家園,1.86億人需要人道主義援助,佔總人口三分之一。
儘管2023年ILO已明確提出多項建議,包括立即停止對工會領袖的暴力與酷刑、無條件釋放所有被關押的工會人士、撤銷相關刑事指控、並終止軍方使用強迫勞動與童工的行為,但軍政府始終拒絕履行這些要求,促使ILO再次出手制裁。

工會齊聲呼籲:決議須轉為行動

IndustriALLe全球產業總工會總幹事Atle Høi呼籲各國即刻行動,切斷與緬甸軍政府聯繫,支持為民主與自由奮鬥的工人。
附屬於IndustriALL的緬甸工會聯盟(IWFM)主席Khaing Zar指:「我們為推動第33條的通過付出了巨大代價,冒著生命危險發聲對抗壓迫。這項決議是世界聽見我們聲音、與我們並肩同行的訊號。但現在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聲援與言語,我們需要實際行動,切斷軍政府的資源與權力,真正支持工人們的抗爭。」
國際工會聯盟-亞太區組織、國際建築勞聯(The Building and Wood Workers’ International,BWI)及多個國際工會組織,均對決議表示歡迎,並促請國際社會採取實際行動,抵制緬甸軍政府。
ILO的制裁行動,是緬甸民主抗爭的一次重要勝利,可能會令目前膠著的政局帶來變化,亦勢必對全球獨裁國家響起警號。


Photo: IndustriALL Global U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