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於2022年6月29日刊於同文 CommonsHK。原文按此)
有超過 31 年歷史的職工盟去年被逼解散,但香港的勞工運動正以不同的形式延續下去。前職工盟總幹事蒙兆達近日在英國成立了組織「香港勞權監察」,在異地繼續關注香港勞工權益。在《國安法》實施兩週年前夕,組織發表了《國安法下的香港工會運動:威權統治的兩年》報告,詳細記錄政府如何利用《國安法》的條文或其他政策,箝制工會獨立發聲和爭取權益的空間。單單在 2021 年,就有最少 63 個工會自行或被逼解散,數字是前 5 年總和的 3.5 倍,更有 11 名工會組織者先後被捕、甚至入獄。繼續運作的工會亦將要面臨人、財乾涸的困境,無以為繼。
寒蟬效應
香港勞權監察在報告中指出,這些拘捕行動成功地在獨立工會之間產生了寒蟬效應,例如在初選案中,前職工盟主席吳敏兒向高院申請保釋時,法官卻認為她的工會工作具有國際影響力,可輕易聯同海外人士挑起針對政府的敵意,而拒絕她的申請。組織又指,在羊村案中,言語治療師總工會根據創會宗旨之一「維護公義」,出版童書講述綿羊抵禦豺狼入侵村莊的故事,屬受國際勞工公約認可的合法工會活動,政府卻因此拘捕五名理事,並主動取消其工會登記。
報告認為,這些事例直接令不少工會決定自行解散或停止運作,也有並非根據《職工會條例》登記的勞工組織,例如亞洲專訊資料研究中心,決定解散或停止其在香港的運作。
人才流失
香港勞權監察亦認為,《國安法》所引伸出的政治和法律風險,令工會出現嚴重的人才流失情況。報告以職工盟為例,在去年 10 月解散後,20 多名原組織者只有少於一半繼續留在勞工組織工作,有四人決定轉行,有五人更已離港,餘下的亦選擇暫時退場。
有工會亦向香港勞權監察表示,近年在招收和挽留會員上面對極大挑戰,除了因為職工盟解散後缺乏招募渠道外,亦因為工人認為加入工會風險太大,有工會甚至因無人願意擔任理事而停止運作。
資金斷纜
另一方面,報告亦表示,在政府全方位打壓下,獨立工會過去的主要資金來源亦可能出現斷纜情況。
1. 公眾募捐
過去工會經常在七一遊行或六四晚會等場合直接向公眾募捐,無需許可證,警方亦通常不會干預。不過在新常態下,這些遊行集會已經被清零。
香港勞權監察亦指出,在《國安法》時代,政府加強了執法力度,例如早前社民連四名成員就被判未經批准籌款罪罪成;同時,政府又正考慮規管眾籌活動,以防止資金被用於危害國家安全。報告認為,在缺乏制衡下,政府容易將這些規定武器化,以約束工會。
2. 本地非政府組織
工會以往亦會與本地非政府組織舉辦合作項目,令工會獲得資源開展活動。不過,稅務局正計劃修訂慈善機構的稅務指南,列明如果任何團體從事不利於國家安全的活動,將不再被認定為慈善團體,其豁免繳稅資格可被撤銷。財政充裕的非政府組織將會因此面臨巨大壓力,避免跟政治敏感的職工盟屬會合作。
3. 申請政府資助
職業安全健康局或平等機會委員會等政府和法定機構過去都有推出計劃,讓工會申請資助。不過,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曾透露,政府正研究接受政府資助的機構或人士,宣誓效忠。
4. 國際組織資助項目
報告形容,這個資金管道「已成為香港民間社會組織的禁忌」,因警方可以接受外國資助為由,對組織或成員進行各種調查工作。報告以支聯會案為例,控方就曾申請公眾利益豁免,拒絕披露警方指控支聯會是哪些外國組織或國家的代理人,變相「以毋須提出任何證據,向任何人貼上外國代理人的空白標籤」。
雖然香港工運尚未找到突破當前困境的方法,不過報告亦以 Foodpanda 送遞員罷工事件,和藝術家程展緯應徵港鐵承辦商清潔工爭取外判工人待遇為例,顯示即使沒有工會支持,「工人仍有意願和能力自行組織起來爭取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