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成立的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於2021年9月通過啟動解散程序,經過兩年時間核數及變賣資產,近日落實向9.5萬名會員及榮譽會員,每人派發3,190元。教協向會員發出的信件形容,這是教協最後一項會務,在完成相關程序後,會向勞工處職工會登記局遞交解散通知,正式為有50年歷史的教協劃一句號。教協多年來不但為教師爭取合理權益,秉持為人師者言傳身教,在大是大非上從不缺席,平反六四、爭取普選到反修例等重大社會議題也勇於發聲,最終被政權趕上絕路。教協從小型工會發展至全港最大單一行業工會,縱然到今天已行至水窮處,但半世紀走過的路並沒有白行。雪泥鴻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還有誰能保障教師權益?
教協創於1973年,創會會長是司徒華。教協籌備成立時,正值港府欲下調新入職文憑教師的起薪點,引起新入職教師不滿,司徒華遂與其他教育團體合作,帶領教育界進行罷工,成功迫使港府讓步,放棄降低文憑教師起薪點,從此奠定教協地位。之後教協還成功爭取為教師引入公積金制度,令教師得到穩定的退休保障,逐漸成為本地最有影響力的工會組織之一。
教協在2021年通過解散前有約9.5萬名會員,約半數會員為香港中小學教師,是全港最大單一行業工會,每年平均處理超過3000宗教師求助個案。教協經歷了半世紀,不論對不同議題的立場、行動以至會務工作,或許存在不同評價,時間自會給予答案。但無可否認的是涉及教育界的權益上,教協一向走到最前,當教協宣布解散時,不少接受訪問的教師不約而同提出一個疑問:日後還有誰能保障教師權益?
教協超市始於會員維繫
談到教協,人們總會想到它的附屬超市,過去太平盛世時甚至有人認為教協搞超市「不務正業」,翻看歷史文獻,教協超市的出現目的是為了凝聚同業,令教協由最初與教育團體聯合秘書處共用會所的小小工會,發展成教育界的龍頭,會員人數是親中教聯會的一倍。
歷史學家陸鴻基所著的《坐看雲起時—一本香港人的教協史》引述創會秘書潘天賜與會長司徒華的對話,當時司徒華請大家想辦法令教協增加與會員的接觸,而不是每年一次交會費才聯絡,由於涉及教師的投訴與勞資糾紛不多,於是想到發展福利部為會員的聚腳點,福利部由最初的合作社形式與到後來具規模的超市,每增加一項服務均是因應業界的需要,如1978年引入保險產品是因為教師多為車主,故教協提供低廉的汽車保險服務,後來擴展到家居保險等,福利部經營數年亦令教協有足夠財力置入首個物業。及至1987年購入旺角好望角大廈九樓全層,93年把原址北角的服務中心關閉,同年4月銅鑼灣服務中心啟用,教協超市逐漸成形並擴大業務。
等不到期盼的一天便被迫解散
教協不單是教師工會,為教師爭取權益,同時也是香港最大的教育團體,在重要教育議題上為市民發聲。2000年政府推出教改,教協率先反對教師語文基準試,狠批教改為教師製造壓力。2006年初,時任教育統籌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因評論教師自殺失言,教協發動示威要求羅范椒芬下台,有逾萬人參加。同年10月,羅范被委任為廉政專員,調離教育事務工作。
港府及建制派一直抨擊教協將教育專業政治化,但政治是無處不在的,會提出這樣指控的人不是太天真,就是藉詞打壓。八九民運,司徒華1989年5月創立了支聯會,六四後又催生了民主黨的前身港同盟。教協過去「積極參與」支聯會與政治活動,自有其歷史原因,而且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所謂的「公民社會」是指關注公眾事務,能夠為公眾權益發聲的民間團體的統稱,教協的成立源於為公民社會發聲,為教育工作者充權,從創會以來始終如一。1985年,當時的立法局設教育界功能組別議席,司徒華代表教協贏得議席,直至2020年立法會民主派總辭前,該議席35年來一直由教協代表穩佔。司徒華在回憶錄《大江東去》曾表示教協參選是為了在香港民主政制起步階段推動港人治港,「將來假如香港躍進為一個很民主的社會,實施了全面直選,工會就應該退出,重返工會的本位工作。」然而,在《港區國安法》陰霾下,中共喉舌一頂大帽子扣下來,連環狠批教協運作偏離宗旨、不務正業,教協等不到從政治退下的一天已被迫解散。
教協的終局與丟失的下一代
2021年8月10日,教協宣布啟動解散程序,經過近兩年時間核數及變賣資產,教協在今年11月9日向會員發信,交代解散及均分餘款的安排。信中指,在出售名下物業,並扣除遣散員工、清還債務、清繳稅款及行政開支後,每名合資格會員可獲得分3,190元餘款。教協呼籲會員在12月11日前到 www.hkptu.org/ 進行網上登記,「以支持教協最後一項會務,有序和妥善地完成解散」。根據在2021年9月11日經教協第二次特別會員代表大會通過的解散決議,合資格會員是指於2021年8月10日(即宣佈啟動解散程序當天)為合資格會員的人士(包括會員及榮譽會員),但不包括當日或之後主動提出退會的人士。有關款項均分後,若尚有餘款,按會員代表大會的解散決議,將捐贈予在香港設立的合法教育或慈善相關的機構,並根據法例向職工會登記局遞交解散通知。
教協多年來在教育議題上據理力爭,最終守護的是香港的下一代,他們被甚麼人教育、受何種教育、是學習道理或是歪理,是敢於批判說真話抑或指鹿為馬睜眼說瞎話﹖香港失去教協,影響的不止是教師,而是很可能丟失了下一代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