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京東高調宣佈進軍外賣市場,以「百億補助」計劃爭奪用戶,美團、淘寶閃購與餓了麼隨即加入,一場以「零元購」作招徠的低價傾銷大戰正式展開。在社交媒體上,消費攻略瘋傳,消費者只需支付象徵性的一兩元甚至零元,就能享用一杯奶茶、一份快餐。 據數據,美團單日訂單突破1.5億張,淘寶閃購亦高達8000萬張。表面上,這場「燒錢換流量」的戰爭帶動了消費與訂單量,但其背後卻是打工仔的沉重代價。
騎手:高收入背後的體力透支
訂單暴增,首先承受衝擊的是外賣騎手。騎手趙彰透露,以前平台限制每日最多45至50單,如今卻變成「不得低於40單」。為維持收入,他不得不從早上九點半跑到深夜十一點,每天超過十二小時。上月他送出2600單,收入約兩萬元,但以不停的勞動與身體損耗犧牲換取。
平台雖設有「疲勞值」機制,但騎手往往同時登錄多個平台繼續接單,休息形同奢望。高溫酷暑或暴雨天氣,事故頻頻,甚至有人受傷後仍急忙轉單,只為避免超時扣錢。短期補貼吸引大量新人湧入,行業「僧多粥少」,當補貼退潮、訂單回落,騎手收入勢必斷崖式下跌。這種高強度、低保障的惡性循環,早已讓騎手們透支至極限。
前線員工:爆單下的無止境壓榨
補貼戰同樣把壓力轉嫁到餐飲前線員工。奶茶店、連鎖咖啡館訂單量一度飆升至平日五倍,營業時間被迫延長。許多員工一天要沖調上千杯飲品,連喝水與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有人夜班八點應下班,卻做到翌日中午。有人在短短一個半月暴瘦三十多斤,苦笑自嘲「減肥只服瑞幸」。更多員工則在社交平台直言「攰到喊」、「忙得像機器」,卻依然拿著微薄底薪與獎金。
品牌方為了提供多元產品,甚至要求員工手剝荔枝、青提,高壓下不斷重覆動作,造成職業勞損。新聘員工缺乏培訓,操作不當與職安隱患隨之增加;顧客與騎手的頻繁催促,更引爆衝突,讓前線員工承受多重壓力。有員工無奈直言:「京東、餓了麼、美團三位爺,請記住,你們每次大戰,都是我們這些奶茶店員工替你們扛下了所有。」
餐飲業:被迫打折換流量的惡性競爭
對飲食業而言,這場補貼戰更是致命。外賣優惠價格屢屢被壓低,原本八折已是底線,如今不得不降至七折才可上平台。結果每單平均虧損8元,一個季度累積虧損上百萬元。大型連鎖或許尚能承受,中小餐館卻很快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死局。
一間小型燒鳥店老闆淼淼,曾經花兩年時間經營「社區客廳」般的小店,憑熟客支持小本經營。但補貼戰打響後,週末堂食流水從兩萬元驟降至七八千,被迫投入外賣活動。她心酸計算:一張169元訂單,平台抽成後僅剩123元,連房租與人工都難以支付。
廣州一家木桶飯餐廳也難逃衝擊,戰前日營收6000元,六成來自堂食;戰後日均僅剩千餘元,有時堂食收入不足500元。一份原價22.8元的木桶飯,扣除補貼與平台費用後,實收僅4.11元。西南地區的小咖啡館同樣慘烈:快咖啡巨頭靠補貼把價格壓至最低,一杯美式虧0.68元,一杯拿鐵僅賺0.43元。規模小的業者只能眼睜睜看著訂單被搶走,卻毫無還手之力。
收買佬:見證的殘酷倒閉潮
最直觀感受這場減價戰對零售的衝擊,是收買餐飲設備的猴哥。做了兩年多,他早已見慣新店開張、舊店倒閉。但他直言,在外賣大戰最激烈的那幾天,「從來沒有感受到如此高密度的、集中式的倒閉」。
往年年底的倒閉潮,一天也就收三、四家設備;那幾天,他一天卻收了七家,其中三家老闆甚至親自把設備送到倉庫,只求「能賣多少算多少」。猴哥估算,僅七月他和同行回收的倒閉門市設備就超過百家,其中最多的是火鍋店、正餐店——那些平日依靠堂食、不擅長線上的商家,成了這場風暴中第一批犧牲者。
香港市場 前車可鑑
香港市場雖規模較小,但近年亦有類似壓力。Deliveroo旗下戶戶送將於今年4月結束香港業務,外賣平台數量由三變二,市場選擇減少,餐廳擔心佣金率、平台上架費、交通成本分擔等再次上揚,更怕未來只剩單一寡頭。不少港人認為美團Keeta價格與速度優勝,但擔心補貼減少後,用餐成本回升,餐廳利潤被進一步壓縮。早前Keeta外賣員發動多場罷工,便是源於資方在割喉式競爭擠掉對手後,肆意壓低薪金觸發員工不滿。
對香港餐飲業者而言,平台補貼換流量的模式,看似帶來訂單增長,但同時加大了人手壓力與成本負擔;外賣騎手和前線員工承受高強度工作,中小餐廳利潤被擠壓。內地經驗提醒香港市場:補貼戰或競爭加劇之下,最終承受代價的,仍是外賣騎手及餐飲前線員工。
Photo: www.laborfac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