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地,戰火和壓迫從未停歇。以色列無視巴勒斯坦平民死活,封鎖人道物資進入加沙地帶;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已踏入第三年,死傷無數;而在地震重創的緬甸,平民每日仍要面對軍政府無差別的死亡空襲。面對這些不公義,許多人或許只會咒罵幾句,轉身繼續日常。然而,仍有人選擇挺身而出,為遠方與自己毫無瓜葛的弱勢者發聲。
42歲的瑞典碼頭工人工會(The Swedish Dockworkers’ Union)副主席 Erik Helgeson,便是為公義站出來。今年2月,他領導一場為期六天、涉及全國20個港口的象徵性封鎖行動,抗議瑞典軍事物資經港口運往以色列。他希望藉此行動喚起公眾關注以色列在加沙所施加的不人道行為。
人道行動的延續:從自由船隊到親訪加沙
Erik 並非第一次站在聲援加沙的最前線。早於2010年,他曾協助裝載貨物至一支人道「自由船隊」,試圖突破以色列封鎖。以軍後來強行登船,導致九名和平行動者喪生。根據國際法院的證據,部分死者是在投降或被制服時從背後遭槍殺。這段經歷令 Erik 深受震撼,其後他更親身到訪加沙,親眼見證當地貧困與封鎖帶來的苦況。「孩子們喝着不潔水,飽受疾病煎熬,那種絕望與壓迫的氣氛深深影響了我。」他說。
回到瑞典後,Erik將對社會公義的堅持延續至工會事務,2015至2017年間,他領導與馬士基航運公司的勞資糾紛,糾紛最終令工會成功爭取全國性的集體談判協議。
六天封港,只為喚起公眾良知
不過,這場針對以色列軍事物資的封鎖行動卻令Erik付出沉重代價。他遭僱主 DFDS 以違反《安全保護法》為由解僱。該法例原本用以防止恐怖主義與間諜行動,但如今卻被用來對付一位站在維護和平與工人權益前線的工會領袖。
Erik 質疑這是對異見者的打壓:「有些僱主似乎視這條法律為工具,不僅用以防止犯罪組織滲透公司或港口,也變相賦予他們隨意處置異己的權力。我擔心其他僱主看到如此薄弱的指控竟然有機得逞,也會計劃(利用此技倆)針對其他工會領袖。」實際上,當媒體及工會要求僱主提供 Erik 如何威脅國安的證據時,對方含糊其辭,只說接獲「來自不同部門的警告」,但始終未能交代具體細節。
警方與瑞典司法總長均拒絕就此案立案調查,指無足夠理由懷疑他犯罪。Erik 強調,他與工人並無打開貨櫃或干預物資,而是象徵性癱瘓港口運作,以喚起國際社會對加沙局勢的關注。
香港的影子:余慧明的平行抗爭
這場行動,不禁令人聯想到2020年香港疫情初期,前醫管局員工陣線主席余慧明為保護前線醫護與港人安全,發起「封關救港」罷工行動,要求港府阻截疫情擴散。她的行動雖具正當性與民意支持,卻因此成為當權者眼中釘,更被時任特首林鄭月娥指為「醫護界的害群之馬」。後來余因參與民主派初選而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最終被重判入獄六年九個月。
兩位工會領袖,一個在瑞典,一個在香港,雖身處不同制度與語境,卻有着相似的堅持。他們都在制度縫隙中,勇敢地組織工業行動為公義發聲。正如余慧明在判刑前的陳情時指:「希望自己的意志不會被磨滅…要繼續挺起胸膛活在真實之中。」
Photo: Swedish Dockworkers’ U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