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顧會黑箱審批外勞成常態 工聯會再度出賣工人利益

4 mins read

勞聯副主席兼勞顧會勞方代表譚金蓮早前在電台節目直言,不少飲食業從業員反映因外勞輸入而由全職被轉為散工,甚至被裁員。她批評「補充勞工優化計劃」過於寬鬆,要求政府停止批出飲食業外勞。然而,矛盾的是,計劃運作近兩年,平均每月約3000宗外勞申請幾乎全數獲批,從未見勞顧會否決任何個案。譚金蓮的公開批評與實際審批結果之間的巨大落差,讓社會不得不追問:勞方代表是否只是「講一套、做一套」?抑或政府官員早已「打茅波」,操控外勞申請的批核?

外勞審批欠透明 慣例被打破

根據現行機制,僱主完成本地招聘程序後,勞工處會先作原則性審批,再交由勞顧會審議,理論上勞顧會仍擁有最終把關權。過往在「優化計劃」推出前,若勞顧會勞方代表聯手反對,不少個案即使獲勞工處原則性同意,也會被否決。按慣例,如出現贊成與反對票數相同的情況,勞工處處長一般不會行使最後決定權,個案亦會作廢。

然而,自「優化計劃」推行以來,幾乎所有申請都獲批准,否決案例寥寥無幾,結果「一面倒」。這既可能是勞方代表沒有行使反對權,也可能是慣例已被打破,勞工處處長強行放行所有申請。由於政府從未公開審批細節,社會完全無從得知真相,審批透明度蕩然無存,削弱勞顧會應有的平衡角色,令人質疑本應保障本地工人的制度設計形同虛設。

工聯會言行不一 由反對變配合

更值得關注的是,勞顧會內的六名勞方代表,有兩人屬於工聯會系統。工聯會過去一再強調本地尚有十萬失業大軍,強烈反對無節制輸入外勞,甚至揚言會考慮發起抗議,認為外勞必然衝擊本地就業,壓低薪酬。

然而,當政府在2023年6月正式公布擴大輸入外勞方案後,工聯會的態度卻急轉直下。他們只發表新聞稿表示「憂慮」,提出幾點「改善建議」,例如為計劃設立限期、恢復勞顧會角色,以及為外勞提供支援等。這些建議表面上是監督,實質卻是在接受輸入外勞的前提「小修小補」,從不敢要求撤回計劃,更遑論號召工人團結反對計劃。

工聯會高層角色 利益衝突嚴重

更諷刺的是,工聯會的核心人物,正直接參與政策制定。現任勞福局副局長何啟明,是工聯會前立法會議員;工聯會會長吳秋北則是行政會議成員。兩人一個有份制訂政策,一個有份在決策層通過政策。

這樣利益衝突,令外界不得不懷疑:勞顧會工聯會代表在審批外勞申請個案時,是否真正站在工人一方,抑或已受其政治身份及政府角色左右?

代表性受質疑 工人利益被犧牲

輸入外勞計劃推行至今,本地失業越趨嚴重,建築、飲食、零售等基層工友大受打擊,不少人由全職變散工,甚至失業。面對工友水深火熱,工聯會只是開記招「做樣」,只要求政府「凍結並逐步削減外勞名額」,從未提及立即取消輸入外勞。

工聯會在勞工政策議題上,往往為幫政府「抬轎」,經常出賣工人利益,難怪坊間被揶揄為「工賊會」。工聯會對外勞輸入政策「口裏說不,行動冇乜」,默許外勞大舉入港,基層工人的飯碗再一次被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