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修指引、改組、註銷資格到行政干擾
專業界別遭全面整肅

4 mins read

記協籌款春茗屢遭酒店以不同藉口突然取消;前獨立社工劉家棟接獲社工註冊局警告信,指他不可在社交媒體自稱「前社工」。在港區國安法實施後,港府透過行政、法律及政治手段, 不斷收緊對專業界別的控制, 從社工註冊局的政治清算、教育界的整肅,到新聞界的審查壓制,政府逐步削弱各專業群體的自主性,使其喪失獨立發聲的空間,形成寒蟬效應。

社工註冊局:從改組到清算,全面壓制異見聲音

自2023年7月社工註冊局大幅改組後,政府委任成員比例大增,業界自主性嚴重削弱。改組後,註冊局迅速展開清算行動,於9月剔除「陣地社工」成員陳虹秀及資深社工謝世傑,並在半年內取消21名社工的註冊資格。其中超過七成(15宗)個案與社運有關,如「理大圍城」及「47人案」,當事人被停牌期限由半年至永久不等。這種嚴格的政治審查與身份管控,讓業界感受到無處不在的打壓 ,最終削弱社會服務界的獨立性。
然而,註冊局並未止步於註銷資格。該局早前發信警告前獨立社工劉家棟,不可在社交媒體自稱「前社工」,聲稱或違反《社工註冊條例》。這種打壓讓業界質疑政府試圖透過法律手段, 限制專業人士的職業背景陳述。

教育界:教師註冊被釘牌,寒蟬效應擴散

教育界同樣受到嚴格監控。自2021年教育專業人員協會解散後,政府對教師群體的整頓愈加嚴厲。2022年,教育局推出《教師專業操守指引》,強調教師須維護國家安全,並監管其私人社交平台言論。

教師被取消註冊的數字亦隨之飆升,由2022年的21人增至2023年的47人,2024年更達71人,創歷史新高。部分教師的註冊被取消,明顯與政治及社運活動有關。例如,一名小學教師因教案與教材被指「散播『港獨』信息」遭註銷資格;中學通識教師因採用被指貶損國家的教材被釘牌;另有教師因涉及非法集結、暴動等案件而被取消資格。這種打壓模式與社工界如出一轍,利用政治審查驅使教育界自我審查,使學校不敢觸碰敏感議題,削弱學術自由。

新聞界:審查與封殺,新聞自由岌岌可危

新聞界亦成為政府針對的目標。港府利用國安法控告《蘋果日報》及《立場新聞》高層,又發言抨擊個別傳媒,打壓新聞自由,使業界自我審查嚴重。

政府亦對記協處處針對。勞工處早前以律政司建議不起訴為由,拒絕處理記協主席鄭嘉如就《華爾街日報》無理解僱的申索,迫使她提出私人檢控;而康文署在「記協盃」舉行前一天突然宣布場地維修,導致賽事被迫取消。種種事件反映政府有意削弱記協的運作能力,並進一步限制新聞業界的活動空間。

當社工無法自由服務社會、教師不敢教授批判性思維、新聞工作者被迫避開敏感議題,香港的專業自主性逐漸瓦解,社會亦陷入自我審查的循環。這種打壓不僅影響個別專業群體,更對整個社會造成寒蟬效應。當各行各業開始自我審查,市民亦變得愈來愈謹慎,不敢公開討論政治或社會議題,擔憂言行會被秋後算帳。難怪演唱會、電影、巿集等因不可抗力原因取消,已是香港之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