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印尼的憤怒之夏–印尼民眾起義背後的社會危機

4 mins read

這個夏天,印尼燃點了一場憤怒之火,這場運動的未來走向,現在還是未知之數。但已可清楚看到,民眾連日來的街頭起義,已憾動了腐敗的管治體制,叫總統普拉博沃(Prabowo Subianto)不得不作出讓步。總統早前已表示撤銷觸發民怨的國會議員津貼,更急急改組內閣及將財長撤換。但是,評論指出,國會議員津貼只是今次印尼起義的導火線,背後隱藏更深遠的社會及經濟危機,單憑這些表面措施難以平息民怨。

管治集團揮霍 基層民眾埋單

連日爆發的大規模抗議示威,截至目前,衝突已造成至少 10 人死亡、逾 3,195 人被捕,成為總統普拉博沃上任十個月以來最大挑戰。表面上,事件起因於國會議員奢華的房屋津貼,但更深層的原因,是源於一場正在沖擊整個社會的經濟風暴。總統普拉博沃自去年10月上任以後,貫徹其民粹作風,為兌現選舉時所作的「學校免費營養餐計劃」承諾,花費高達420兆印尼盾(HKD1,990億)的天價開支。加上大灑金錢攏絡統治集團盟友及滿足軍備擴張的野心,更使政府的財政黑洞泥足深陷。
為應付揮霍無度的財政開支,中央政府不惜挪用地方資源來「填氹」,大幅削減給予地方政府的撥款,減幅多達50%,同時遣散大量公務員,嚴重影響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結果,地方政府只好以瘋狂增加稅收作應對,例如部份城市便將物業稅增加100%、甚至是令人震驚的1000%。其實,這場印尼起義在首都爆發之前,各大城市已先後出現多場反對加稅的抗議浪潮,不滿肥上瘦下,甚至要求總統下台。當基層家庭勒緊肚皮,國會議員卻任意通過高額津貼繼續自肥,民眾內心的憤怒,可想而知。

外賣員之死象徵的勞工困境

運動升溫的引爆點,是一名年輕外賣騎手在送餐途中被警車撞死。這位在零工經濟下掙扎求存的青年,象徵了整場示威的核心:精英貪婪與對基層的冷血。印尼經濟近年受中美貿易戰拖累,大批紡織、製衣工廠倒閉。今年 2 月,印尼失業率高達 4.76%,是東南亞最高,失業人數達 728 萬。其中青年失業尤為嚴峻: 4,400 萬名 15 至 24 歲年輕人中,約 16% 失業,是泰國與越南的兩倍。 教育與職業訓練不足,令三分之一以上青少年僅受過小學或更低教育,即使持有文憑,也往往缺乏企業需要的技能。相比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職業培訓與學徒制度明顯落後,導致年輕人長期失業。

非正式勞動的擴張

即使找到工作,也往往屬於「非正式就業」。今年,59.4% 的就業人口缺乏保險、工資低於最低標準,平均月薪僅 160 萬印尼盾(約港幣 758 元)。
貧窮問題加劇。單在雅加達,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人口由 2019 年的 36.2 萬人,增至 2024 年的 44.9 萬。無法在國內維生,出國打工成為不少印尼家庭的唯一選擇。

不滿未解,抗爭或再爆發

經濟法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Bhima Yudhistira Adhinegara 直言,印尼長期存在「稅制不公、購買力下降、就業機會不足」等結構性問題。他比喻,社會的不滿猶如「乾草堆」,而國會的冷漠無情就是點火的火種。
專家警告,即使眼前的街頭衝突逐漸平息,經濟痛苦仍將持續。「街頭抗爭或許幾天後會消退,但只是時間問題,民憤一定會捲土重來,」智庫 Lingkar Madani 政治分析師 Ray Rangkuti 指出,「因為政府並沒有解決問題,只是將其掩蓋。」


Photo: David Wadie Fisher-Fre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