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工潮十周年 | 專訪碼頭業職工會前總幹事何偉航

6 mins read

2013年3月28日,早上八點未到,在葵涌六號碼頭外的出入口,聚集了超過100位碼頭工人,當中有橋邊理貨員、船上工人,大伙兒站在行人路上等候。

碼頭工人在碼頭外發動罷工。

他們要求加薪及改善工作環境,正在商討發動罷工的地點,有些工人開始不耐煩,提議罷工應該要返回碼頭才像樣,但有組織者擔憂,聚集在碼頭內,會令警方有藉口清場。商討期間,有工人帶頭走向閘口,保安試圖攔阻卻不成功,工人成功突圍進入碼頭,再後來,便是大家從媒體上看見,大批工人連同聲援者,舉起直幡橫額,浩浩蕩蕩在碼頭內遊行的場面。

罷工工人成功突圍進入碼頭範圍。

很多人回憶起這次碼頭工潮,總是記起不少血肉沸騰的抗爭畫面,但對於時任碼頭業職工會前總幹事的何偉航來說,這卻是一個「滴水穿石」的過程。

何偉航回想,接手此崗位前,工會也曾試過不止一次揭竿起義,但都失敗而回。他目睹碼頭內的不人道剝削,不單人工長期受壓,工人連食飯、如廁都要在吊機上解決,工傷意外消息被封鎖,「點解個社會可以當無事發生?」他內心憤憤不平,很不甘心,「香港碼頭經常被稱許為香港重要經濟命脈,但其實係由工人血汗換取番嚟,感覺係好嬲,點解咁離譜,無人去理?無人去出聲?」

於是何聯絡左翼青年組織,招募了一批學生義工,決定回到組織的基本點﹕他們每星期最少兩次,去到葵芳碼頭工友出入地方,派發單張、搞聚會、發掘積極份子,為罷工做好組織準備工作。

「香港碼頭經常被稱許為香港重要經濟命脈,但其實係由工人血汗換取番嚟。」

何偉航

何偉航試過偷偷混入碼頭內小巴站接觸工人,被資方發現後立即派保安前來驅趕。他又相約蘋果日報特約記者,以長鏡頭拍攝碼頭內工作流程,又請工友將隱蔽攝錄機帶進去工作場所,揭發碼頭內職業安全的種種陷阱。報導出街後,開始引發社會愈來愈多關注碼頭工人的實況。他回想,這些「地下組織」工作,在碼頭工潮大爆發之前,工會核心成員和義工默默地持續了半年有多。

何偉航作為發言人,工潮期間經常見報上電視,仿佛成為工潮的象徵人物。但他一有機會就會澄清,領導此次工潮的是工人。他擔任組織者的角色,是與工人同行,不多不少,僅此而已。記得有一次,他與工人代表一起行經中環花園道斜坡,「當時好緊急趕住去開會,我叫工友行先,唔使等我,佢地話『唔得!大家兄弟,一齊行!』,呢個就係『中環價值』以外嘅事」。直至今天,他仍然十分感激40日工潮工人對他的信任,亦一直將這番說話記在心頭。

何偉航(人群中持咪發言者)與碼頭工友。

檢視工潮成敗得失,我們習慣用幾多訴求達致,改善了什麼待遇來衡量。何覺得,這些指標固然都十分重要,但他提醒不要忽略行動當中所創造的價值,其對社會的影響可能更加深遠。他舉例工潮期間成立的罷工基金,當然可給予罷工者實質幫助,但在中環鬧市看見很多白領專業前來踴躍捐款,為苦苦支撐的工人打上很大的強心針,這些價值便不可以單純用金錢來衡量。

社會聲援不分階層,來自各行各業,學生文化宗教婦女政界,應有盡有。他記得當年藝員歐錦棠也有前來聲援,夏蕙姨(黃夏蕙)更帶著兩箱蘋果前來為工人打氣。他又記起,有一次他前去排隊買飯,收銀阿姐不肯收錢,跟他說:「我認得你,我知你做緊乜嘢,加油啦!」這些雖是不起眼的小節,卻足夠讓人在疲累時重新得力,很溫暖。

回望今天,職工盟解散,工運領袖在囚,社會空間大幅收窄,能否再次發動大型抗爭?何偉航坦言對前景感悲觀。他說「因為罷工唔係一時三刻可搞到,係long term嘢,需要持續教育提升意識,增長會員累積實力,依家公民社會碎片化,力量變得好分散。」但他也不是完全絕望,寄語在新環境下,工人要靠自己裝備起來,可能要花更長時間、付出更多心力,尋求他們能夠自我維繫的方法。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作為基督徒,他始終相信如此。

發佈留言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