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2021年起在未有修例下強扣移英港人強積金(MPF),4年來扣押的資產超過32.5億英鎊(港幣約321.5億元)。英國傳媒早前報道,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與滙豐控股主席杜嘉祺(Mark Tucker)一次會談時,質問滙豐凍結香港移民近100億MPF事宜,英國外交部也證實已向港府提出關注,但事件至今未見新進展。香港MPF投資表現一直備受批評,積金局數字顯示,過去4年MPF累積虧損525.1億元,平均每人蝕逾1.1萬元,保守估計移英港人4年間合計損失近14億元,更惡劣是他們何時才能取回辛苦累積的血汗錢,目前仍是個謎。
逾16萬港人透過BNO抵英
英國內政部2月27日公佈最新一季的BN(O)簽證數字,截至2024年底累計批出近22萬宗申請,料逾16.1萬人已抵英。香港法律規定,強積金計劃成員可以永久離港為由,在65歲前提早取回MPF,但在2021年1月31日起,港府單方面宣布港人不能以BNO或任何與其相關的簽證作永久離港證明,提早領取MPF。海外關注港人組織Hong Kong Watch去年12月發布的研究指,大約有126,500人因此無法取回強積金,總數估計為321.5億港元。
港府在未有修例下強扣港人MPF,手法粗暴。據強積金信託契約,金融機構有法律義務向任何可證明自己有權在外國居住的受益人發放強積金,但強積金受託人助紂為虐,跟隨港府指令剋扣港人巨額資產。去年12月,英國國會跨黨派香港小組就港人強積金儲蓄被扣辦國會聽證會。聽證會由跨黨派香港小組主席麥道國議員(Blair McDougall MP)主持,原本邀請匯豐及渣打兩間銀行的代表出席,但兩銀行未有派員出席。據報,滙豐及渣打分別扣押港人近100億及近2億MPF。
英外相質問匯豐凍結港人MPF事宜 外交部促港府早日解凍
《星期日郵報》3月底報道,稱獲得一封去年8月由英國外交部中國事務副主任致函一位英國駐港高級外交官的電郵,內容提到外相林德偉在一次會談時,質問滙控主席杜嘉祺凍結香港人儲蓄問題,這顯示相關爭議已升級至政府高層。外交部向《星期日郵報》確認,已向港府提出了退休金問題,但未具體說明細節。發言人稱,當局已敦促香港和中國政府像對待其他永久移居海外的港人一樣,允許被凍結資金的移英港人可早日提取款項。
MPF投資表現一直遭詬病,加上高管理費,不斷蠶食港人資產。積金局數字顯示,在2021年至2024年這4年間,有其中兩年MPF投資回報出現負數,2022年虧損更達1866億元,累計4年損失525億元,若以全港479.4萬計劃成員計,平均每人蝕逾11000元。近日環球股市大挫,MPF表現勢進一步下滑。據 Hong Kong Watch估計有126,500港人被扣MPF,推算他們4年合計虧損便近14億元。過往調查顯示,移英港人不乏高學歷及專業人士。他們累積的MPF肯定較平均數高,14億元相信只是保守估算。或許有人認為,計劃成員可選擇風險較低的保本基金,避免股市波動蝕大本,但不要忘記,即使MPF能保本,也會因通脹升而令購買力跌,MPF資產變相縮水。
5+1後是否可取回MPF? 麥道國:身份改變不代表問題解決
以BNO移英的港人在英住滿5年可申請永久居留,然後再過一年就正式成為英國公民,麥道國早前接受《綠豆》訪問時透露,有已取永居的港人嘗試向銀行取回MPF,他們沒被告知不行,但也得不到確切答案。他說,原以為港人只要身份上有改變,強積金問題就可解決,但現在看來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強積金完全是供款人個人資產,沒有一分錢屬於政府。但當人們按法規要領取,政府卻單方面否決這個安排,金融機構一律配合。在去年底舉行的英國國會聽證會上,有港人稱去年強積金損失5%,有人指急需這筆錢應付生活開支。港府連同金融機構4年來聯手強搶人民財產,與盜賊還有甚麼分別。
Photo: HK Watch
強積金投資表現
年份 | 期內淨投資回報(百萬元) |
2021年 | -4,005 |
2022年 | -186,560 |
2023年 | 37,148 |
2024年 | 100,907 |
4年累積總數 | -52,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