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懶理個別行業失業率激增,繼續盲目輸入外勞,近月「盲批」情況更變本加厲。最新數字顯示,2024年下半年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批准4,020宗申請,較同年上半年大幅上升134%。有負責審批外勞申請的勞工處員工爆料,指管方為達績效指標(KPI),每名員工每月處理個案數量倍增至40宗,被迫對充滿水份的個案隻眼開隻眼閉,把關形同虛設。勞工及福利局最近答覆立法會特別財委會,透露優化計劃2023年年9月4日起推行,截至今年2月28日 ,有35宗外勞申請被拒絕,佔同期接獲11,342宗申請的0.31%。
2月份僅一個月已批3577外勞來港
港府2023年6月起放寬輸入外勞,除為建造、運輸,以及院舍服務業推行業輸入勞工計劃外,又將推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暫停執行包括售貨員和侍應生等26個職位不得輸入勞工的規定,為期兩年。香港勞權監察3月發表報告,揭示放寬輸入外勞近一年半以來,截至今年1月31日已最少輸入71,306名外勞,其中47,474人透過優化計劃來港。其間建造及餐飲等行業,失業人數卻有雙位數增長。立法會4月3日辯論香港輸入勞工政策,勞福局局長孫玉菡進一步交代外勞數字,透露截至2月28日,勞處批准51,051個輸入勞工配額,即短短一個月已再批出3,577名外勞來港。更令人吃驚是去年下半年優化計劃批准4,020宗申請,較同年上半年批准1,719宗申請大增134%,完全漠視多個行業失業問題惡化的現象。
勞處職員:為達KPI隻眼開隻眼閉
輸入外勞對打工仔構成嚴重衝擊,連負責審批申請的勞工處員工亦身受其害。自由亞洲電台報道,有勞工處負責審批優化計劃的「補充勞工科(申請事務組)」員工投訴,部門為追績效指標(KPI),每名員工平均每月需處理40宗個案,比過去多出一倍。上級要求6星期內完成申請初步甄別,再啟動4星期本地招聘程序,導致員工只能隻眼開隻眼閉,幾乎不會拒絕任何申請。職員透露僱主經常遞交不完整資料,員工需反覆追問補充文件,工作量爆煲,有同事連請病假都不敢,更出現辭職潮,過去幾個月已有3人離職,30多人醞釀請辭。 由於工會已解散,員工只能啞忍。
省卻實地巡查程序 個案充滿水份
港府曾表示,新計劃推出後,勞工處會改以審視文件代替勞工督察的巡查,把原本5個月審批時間縮短至3個月內完成。員工指省卻「實地巡查、調查、與僱主面談」等步驟,變成主要依賴文件審查把關,但由於時間限制,員工並非每宗個案都會審核,很多申請充滿水份。
勞福局近日回覆特別財委會,指優化計劃截至2月28日共接獲11,342宗申請,涉及申請輸入98,065名勞工,其間獲批的申請為7,380宗,涉及51,051名輸入勞工。同期則有35宗申請被拒,涉及216名外勞,申請被拒原因是有關申請未符合規定。年半接獲11,342宗申請,35宗申請被拒,7,380宗獲批,其他個案又如何?勞福局解釋,在上述期間接獲的申請或於2月28日後完成審理,因此獲批輸入的勞工人數只反映同期部分申請的結果。換言之,獲批個案未來會陸續有來。勞福局去年10月回覆立法會議員質詢時透露,優化計劃截至2024年9月30日,勞處曾拒絕34宗申請,即過去5個月只多了一宗被拒個案,年半只有0.31%個案被拒,反映勞處審批極為鬆手。
港府目前正就優化計劃進行檢討,政府數據加上勞處職員親身經歷已足證計劃漏洞處處,嚴重衝撃工人就業,要止血須盡快叫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