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疆等地的強迫勞動持續成為國際輿論與外交焦點。近年,多國政府與民間團體紛紛出手,試圖阻截「奴役產品」流入市場──美國自8月起擴大《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UFLPA)執法範圍,澳洲亦因Kmart供應鏈爭議而掀起訴訟。然而,即便禁令與行動不斷加碼,監管漏洞依舊存在,壓迫下的工人聲音仍難以被真正聽見。
美國強化執法 數據亮眼卻難堵轉口漏洞
美國國土安全部於8月中宣布,將中國的鋼鐵、銅、鋰、燒鹼和紅棗列入「高優先級」檢查產品,須依據UFLPA接受嚴格審查。至此,受檢品項增至12類,包括鋁、棉製品、服務、PVC、番茄製品、海鮮及多晶矽等。這些新增品項反映出相關產業與新疆地區強迫勞動風險的聯繫。
自UFLPA於2022年6月生效以來,截至今年8月初,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共攔查超過16,700批進口貨物(總值約37億美元),其中逾10,000批總值近9億美元的貨物因涉嫌使用強迫勞動被拒入境。同時,美方已將144家中國企業列入黑名單,相關產品無法出口至美國。
雖然數據顯示執法頗見效,但法律仍有局限。目前UFLPA僅能限制直接從中國輸入的貨物,中國及其他企業仍可透過第三國轉口或複雜的供應鏈規避監管。此外,強迫勞動並非新疆獨有,其他地區亦存在血汗工廠。若僅聚焦新疆,可能使其他地區的奴役問題被忽視。
澳洲訴訟揭示《現代奴隸法》流於形式
澳洲民間近期亦掀起有關強迫勞動的爭議。今年8月,維吾爾族女性團體「澳洲維吾爾唐格里塔格婦女協會」(AUTWA)向聯邦法院提告,要求零售巨頭 Kmart 公開供應鏈文件,以調查其產品是否涉及新疆強迫勞動。訴訟中特別提到,Kmart 供應商名單中的一家江蘇工廠曾被聯合國專家質疑存在強迫勞動。Kmart雖聲稱有道德採購標準,但仍未能打消公眾疑慮。案件亦凸顯澳洲《現代奴隸法》的制度缺陷。
該法自2018年生效,只要求企業在年報中揭露供應鏈的奴役風險,卻不強制企業採取行動,也未設罰則。制度完全依賴企業自我申報,政府缺乏監管,迫使民間只能透過訴訟推動透明化。
雖然政府在2023年委託前聯邦申訴專員 John McMillan 檢討法例,並建議增設罰則、公布高風險清單,但直到2024年底才啟動諮詢,至今未有實質修法。專家警告,澳洲可能淪為「強迫勞動產品的避風港」,部分被美國拒絕的貨物甚至已轉銷當地。
歐盟禁令延後生效 考驗執行力與決心
全球圍堵中國強迫勞動產品的網絡正逐漸成形,但現行措施仍存不足。歐盟於2024年底通過《強迫勞動產品禁令》,禁止涉及強迫勞動的商品在歐盟市場銷售或出口,範圍涵蓋全球,可算較為全面。然而,該禁令要到2027年12月才正式生效,設有三年過渡期。換言之,在此期間,問題產品仍可能流入歐盟市場。更甚者,歐盟的執行方式依賴個案調查,而非美國式的「推定禁令」,這可能讓問題產品暫時流通。
邁向終結現代奴役的共同責任
從美國的嚴格執法,到澳洲的司法挑戰,再到歐盟的制度設計,可看出各地雖然都意識到強迫勞動問題的嚴重性,但應對方式與力度卻存在差異。美國強力執法有效卻難防轉口,澳洲法律框架流於形式,歐盟禁令則因生效期與執行方式而存不確定性。這些經驗提醒我們,打擊強迫勞動不僅是「制定規則」,更在於政府是否願意承擔執行與監督的政治成本。缺乏跨國協調與落實,再嚴格的條文也可能淪為空談。
要真正終結現代奴役,各國必須在立法、執行與合作上同步推進:建立嚴格透明的監管制度,確保跨境信息共享與責任追究。唯有如此,才能切斷奴役勞動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依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