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備受爭議的輸入外勞新政策,引起香港社會極大迴響,相繼有建造業外勞投訴遭受無良僱主剝削,包括中介公司中間食價、強迫加班不獲補水、支付遠低於合約的黑市工資等,手法層出不窮;與此同時,亦有業內本地工人投訴,市道不景工程量大減,失業吊鹽水情況已陸續浮現,抱怨政府仍然大量輸入外勞,猶如雪上加霜。
香港工程大減,輸入外勞却大增20倍
為了平息日益沸騰的民怨,發展局近日急急剎停審批新一輪申請,但按局方透露,自去年七月計劃實施以來,合計12,000個配額,至今已批出9731個。這個批出的外勞數字,相較前一年(2022年)獲批的480人,增幅飊升達20倍。為何會出現這個驚人增幅?是否香港工程數量突然大增,有必要大舉輸入外勞以應付需求?實情剛剛反,香港地產市道持續低迷,私營建屋工程面臨大幅萎縮,這才是大家每日所見。
政策局獨攬批核大權主導審批程序
建造業大量外勞申請輕易獲批,與政府去年七月起極速實施的新政策有直接關係。去年六月,政府突然宣佈實施輸入外勞新政策,將建造業及運輸兩個行業納入行業計劃,由以往每項申請須經勞工顧問委員會逐項審批,改為交由政策局獨攬批核大權,按獲分配的二萬個配額直接決定。此一安排取消工會監察角色,可以繞過既有程序,更首次容許外勞選擇在內地居住,變相令輸入外勞門檻大幅降低。特別是,正如近日新聞所見,現行政策存在不少縱容剝削外勞的漏洞,令僱主可以縮減實際工資成本,自然對他們極具吸引力。計劃推出時,坊間有不少聲音質疑,建造業工人失業率達4.5%,多達1萬5千人無工開,遠高於全港平均水平,為何政府不先行解決本地工人失業問題?當時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斬釘截鐵回應,本港建造業出現結構性人手短缺「是毫無疑問的事實」,所以拒絕再作任何諮詢,盡顯他的專橫作風。
國安法下勞工聲音大幅萎縮
事實上,政府以往也曾多次試圖「闖關」,為滿足商界欲望,放寬輸入外勞的監管機制。但因為立法會存在民主派的監管聲音,自主工會陣營亦高姿態反對,令政府多次嘗試卻不得要領。現在立法會經過「完善」選舉制度,加上國安法的高壓管治,反對力量已被大舉肅清,當權者便急不及待推出以往備受民間爭議的政策。面對高壓手腕管治,即使是民生議題,工人如想組織公眾遊行發聲,也可能隨時被國安招呼而須撤回申請。可以說,社會上可以讓工人反映訴求的大部份渠道已被堵塞,縱然有憤怒不滿,也難有發聲機會。
建制工會未有如實反映勞工立場
職工盟解散以後,以工聯會為首的建制工會陣營,在缺乏競爭壓力之下,更加不用掩飾全面為政府保駕護航。極其量,他們只會提出一些小修小補建議,大政策方向必然會緊緊跟隨中央政府對港施政方針。過去兩年,他們已自動放棄組織五一公眾遊行為工人發聲。去年政府繞過勞顧會推出輸入外勞新計劃,工聯會表面上雖有表達不滿,但發出的聲明只敢向政府建議加強監管,隻字未提要求撒回或推翻政府的新計劃。這也不難理解,工聯會的前立法會成員何啟明是現任勞福局副局長,負責製訂政策,其會長吳秋北是行政會議成員,有分通過落實政策,工聯會說自己反對輸入外勞新政策,無異是「賊喊捉賊」。
擴大輸入外勞新政策的爭議,正好反映「由治及興」的香港新常態——政府手握絕對權力,不受民間的制衡及監管,施政難免更趨失衡,與社會大眾的期望愈走愈遠。
Graphic credit: 自由亞洲粵語 RFA Canto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