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李家超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面對經濟逆轉、結業潮殺埋身,李家超未有提出具體措施助本地勞工解困,反而繼續加大力度輸入海外人才,包括擴大「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大學名單,又把計劃內高收入人才的首個簽證期限由兩年延長至三年。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檢視僱員再培訓局營運模式,李今宣佈明年初開始取消報讀再培訓課程學歷限制,即大學以上學歷也可報讀。政府一方面大開中門搶海外人才,同時卻鼓勵本地高學歷人士報讀過往為基層勞工而設的再培訓課程,人才政策配置混亂。
零售飲食失業率急升 李家超視而不見
今年施政報告主題為「齊改革同發展;惠民生建未來」,長達2.5小時的講辭未有聚焦應對香港當前困境。香港近月爆發結業潮,其中零售及飲食業成重災區,失業率在過去一年分別上升0.9個百分點及1個百分點,6至8月失業率分別高達4.3%及5.1%。外界期望政府在施政報告會提出即時措施應對有關問題,包括設立失業援助及終止擴大輸外勞計劃,但李家超卻選擇把頭埋在沙堆中,未提出任何紓困措施。
大學生失業率3%第二低 再培訓局取消學歷限制作用存疑
今年施政報告全文228段,其中有6段涉及勞工政策,但大部分之前已落實,施政報告只交代進度,濫竽充數。各項政策中以改革再培訓局動作較大,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全面檢討再培訓局角色,有關工作已完成,政府決定將再培訓局由為基層勞工提供「就業為本」的培訓,提升至為整體勞動人口提供「技能為本」的培訓課程和策略,措施包括從明年初開始不再設學歷上限,並增加最少15,000個年度總學額。
現時報讀再培訓局課程,必須是副學位學歷或以下人士,學員每月最高可獲8,000元津貼。在新冠疫情期間,再培訓局也曾推出多輪「愛增值計劃」,放寬報讀限制。政府今次將舊計劃重新包裝只屬「炒冷飯」,極其量是「愛增值2.0 」。再者,據統計處數據,今年6至8月,持大學學位教育程度人士失業率為3%,比較其他教育程度人士,失業率屬第二低。香港有句俗語說得好,「睇餸食飯」,港府面對近二千億元赤字的當下,資源要用得其所,應優先照顧弱勢勞工,今次放寬學歷限制,是否資源錯配,值得深思。
空置校舍作培訓基地 明益建制工會
另外,施政報告提出把兩所空置校舍作培訓基地,讓具規模而有豐富培訓經驗的工會組織申請,開辦不同行業的課程,尤其建造業。現時工聯會及港九勞工社團聯會都有營辦再培訓局的培訓課程,政府此舉不禁令人質疑明益建制工會,而開辦不同行業的課程也與職業訓練局、建造業訓練局以及再培訓局等機構角色重疊。
今年施政報告,政府在勞工政策上也開了兩張期票,包括積金局會研究強積金全自由行的具體方案,以及勞福局將檢討破產欠薪保障基金下遣散費特惠款項的保障範圍,探討調升特惠款額上限。不過兩張期票都未有提出推行時間表。目前,打工仔可選擇強積金僱員供款部分的強積金受託人,僱主供款部分則由僱主決定,即俗稱半自由行,多年來勞工界要求改革,由僱員全盤決定所有供款的受託人,即俗稱全自由行,但政府一直採取拖字訣。至於破欠下遣散費特惠款項,目前墊支上限為首100,000元及餘額一半,隨著明年5月強積金對沖取消,僱員遣散費的保障有需要提高。
輸入海外人才落重藥 放寬首個簽證期限
政府在過去兩年施政報告都提出一系列所謂搶人才政策,今年繼續加碼。李家超說,政府2022年底推出新的輸入人才機制,至今收到超過38萬宗申請,約16萬名人才攜同家人抵港,預期未來五年各行業人力短缺估算約18萬人。為建立優質人才庫配合發展,當局將革新各項輸入人才機制,包括更新「人才清單」,加入推動「八大中心」所需人才,涉及創科人員、公共服務、教育醫療,甚至有助推動伊斯蘭教經濟發展的人才。
政府又會擴大高才通大學名單,加入13間海內外頂尖大學至198間,新加入名單的大學包括9間在過去5年於《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大學排名》位列第10至20名的內地大學。政府同時把計劃內高收入人才的首個簽證期限由兩年延長至三年。高才通簽證分三類,A類需申請人年薪達250萬港元,而B、C兩類則需獲得合資格大學頒授的學士學位,政府今次是延長A類人士的首個簽證限期。原本今年首批「高才通」申請者要繼續留港便要申請續簽,並要證明自己有工作或創業,簽證才能延期。政府今次延長簽證期限,明顯是削足就履,讓未找到工作的專才可有多一年時間留港找工作。
未回應暫緩輸入外勞建議 新增渠道吸納指定技術工種
至於坊間「暫緩」輸入外勞的建議,李家超在施政報告未有回應,反而指將會在「一般就業政策」和「輸入人才計劃」,新增渠道吸引年輕及具經驗而人力極短缺的指定技術工種專才來港。在「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下,政府則會增設機制,主動邀請頂尖人才來港發展,政策局推薦行業領軍人才、名人、甚至明星來港。
李家超在過去不斷提出要搶人才,以填補香港的勞動力缺口,但據勞工及福利局6月向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指,由高才通計劃簽證來港超過六個月的人才進,只有54%已在香港成功就業,所謂的人才對貢獻香港經濟有多大效益,實在令人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