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戶送宣佈結業 萬名外送員不獲遣散補償

港11萬平台工人無保障 立法保障刻不容緩 香港外送平台戶戶送(Deliveroo)日前宣布撤出香港,承諾200名受僱員工可獲高於法定的遣散費補償,但「同人唔同命」,約一萬名為戶戶送效力的外賣員,無論年資多長,均不獲任何補償安排。公司僅回應指所有外賣員均為自僱人士,意即他們不受勞工法例保護,將連最起碼的法定補償金也無法獲得。外賣員權益關注組指不少外賣員已為戶戶送工作逾兩年,符合《僱傭條例》中俗稱418的「連續性僱傭合約」規定,理應享有遣散費、法定假日薪酬及工傷賠償等僱傭福利。事件再次暴露平台工人欠缺保障問題,港府應立即立法保障全港11萬的平台工人權益。 法庭裁決不一:同為平台工人為何待遇迥異? 在法例無清晰界定平台工人身份及權益的情況下,工人遭剝削時,若勞資雙方調解失敗就唯有訴諸法庭,依賴法庭裁定平台工人的就業身份。但近年,香港法庭對平台工人身份的判決並無一致定論,進一步導致勞工權益受損。去年,「Zeek斑馬到家」六名司機入稟勞資審裁處追討欠薪,法庭以平台對他們的工作模式具有高度控制權為由,裁定司機為僱員。然而,在另一宗戶戶送外賣員工傷索償案中,區域法院卻裁定外賣員屬自僱人士,無權獲得工傷賠償,並需支付28萬元訟費。同為平台工人,卻因法律模糊地帶遭受截然不同的待遇,顯然不公。 長期以為,平台工人的權益未受重視,外界不斷有聲音要求政府修例捍衛平台工人權益,但政府拖拉超過三年半仍未交出方案。去年11月立法會辯論有關保障平台工作者的議員議案時,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曾稱,平台公司與工作者之間的合約條款不一,以一刀切方式界定身份未必適合,當局將透過統計處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以及與平台工人的網上調查工作等,擬定適合香港的政策,預計今年首季完成相關工作,並向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匯報結果。本月24日,委員會將正式討論數碼平台工作者的保障。 國際經驗:英國、台灣改革 全球多國已開始修法保障平台工作者,確立其僱員身份。歐美及新加坡近年已陸續修例加強平台工作者權益。英國去年提出《僱傭權利法案》,計劃引入保證工時制度,讓零工時合約工人可轉為固定工時,並要求僱主合理通知值班時間,若臨時取消或縮短工時,工人可獲補償。法案料惠及約100萬名工作者 ,當中75%為兼職工人,包括平台工作者,料今年內完成立法程序。  台灣則至少六個城市已制定保護外送員的法例,如台北與高雄, 兩地先後於 2020年3月及2024年8月頒布相關法例,要求平台公司為外送員提供工傷保險、舉辦培訓課程及在惡劣天氣下暫停外送服務。當局在去年10月更透露,計劃為電單車外送員建立更標準且透明的外送收費架構。 

港府懶理本地年青人失業 反推內地青年來港就業

香港青年失業率長期高企,最新數字達6.1%,較整體失業率高一倍,但港府卻一於懶理,反而在今年度「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增設內地青年來港就業安排,容許聘請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城市工作的機構,安排相同數目的29歲或以下內地青年來港。聘用機構無需證明本地招聘困難,內地青年亦無需工作經驗證明,只需具學士學位便可輕鬆來港就業。政府打著促進人才交流的旗號,卻在本地青少年失業問題嚴重的情況下,無條件引入內地青年,無疑令青年失業問題雪上加霜。

最低工資加5 .25% 5月1日起增至42.1元
新方程式首實施 加幅及受惠人數同創新低

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接納最低工資委員會的建議,今年5月1日起將最低工資水平由現行每小時40元調升至42.1元,兩年只加2.1元,增幅5.25%。今次是首次按「可加不減」方程式調整最低工資,參巧通脹及經濟增長兩大指標,但得出的加幅卻是歷來最低,受惠僱員人數也創出新低,估算最多僅得36,700人因最低工資調整獲加薪。政府引入調整最低工資新機制,美其名讓員工共享經濟成果,實質卻是搵打工仔笨。

高官繼續肚滿腸肥 市民勒緊肚皮

政府財赤連年,過去五年累積財赤逾5000億,扣除發債收入,財赤更是達驚人的天文數字。政府財赤連連,香港經濟一潭死水,掌握政策大權的一眾高官、議員實在責無旁貸。但今日公佈的財政預算案,卻只宣佈高官、議員只會連同公務員一起凍薪,各項關乎民生開支卻成開刀對象,反映所謂「高官問責」、「共度時艱」只是空話,實質是殘民自肥。

從修指引、改組、註銷資格到行政干擾
專業界別遭全面整肅

記協籌款春茗屢遭酒店以不同藉口突然取消;前獨立社工劉家棟接獲社工註冊局警告信,指他不可在社交媒體自稱「前社工」。在港區國安法實施後,港府透過行政、法律及政治手段, 不斷收緊對專業界別的控制, 從社工註冊局的政治清算、教育界的整肅,到新聞界的審查壓制,政府逐步削弱各專業群體的自主性,使其喪失獨立發聲的空間,形成寒蟬效應。

香港工業意外去年奪23人命,修例成效存疑

新年剛過, 香港接連發生嚴重工業意外,令人痛心。啟德地盤棚架倒塌、驗船師墮海喪命,接連奪走寶貴生命。2023年,港府修例加重刑罰,冀減少工傷事故,然而過去一年最少23人因工業意外死亡,數字與往年無異,職安健傳票的平均罰款僅8,700元,與2022年幾乎一樣,修例阻嚇力備受質疑。

1 3 4 5 6 7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