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剛過, 香港接連發生嚴重工業意外,令人痛心。啟德地盤棚架倒塌、驗船師墮海喪命,接連奪走寶貴生命。2023年,港府修例加重刑罰,冀減少工傷事故,然而過去一年最少23人因工業意外死亡,數字與往年無異,職安健傳票的平均罰款僅8,700元,與2022年幾乎一樣,修例阻嚇力備受質疑。
工業意外頻生 僱主視職安健為無物
年尾事故頻生,去年11月至12月,香港短短兩個月內發生至少7宗致命工業意外,包括53歲工人於西九高鐵站地盤遭玻璃幕牆壓斃。本月13日,啟德新急症醫院地盤棚架倒塌,導致11人受傷,其中4人重傷。
回顧過去五年,香港每年工業意外致死數字介乎21至25宗,2023年仍處於「2字頭」,顯示修例未能有效減少事故。
修例後僅一宗公訴檢控 監管形同虛設
政府曾承諾加強執法,但實際行動卻未見積極。去年6月,勞工處才首次動用「可公訴罪行」,控告西九龍冷氣系統維修工程導致兩名工人中毒身亡的相關持責者。該案件涉及31項檢控,至今仍未開審,其他嚴重違規案件則未見跟進,令人質疑政府是否真正重視工人生命。
根據法庭的判例,修例後對違例僱主的判罰亦沒有明顯加重。工業傷亡權益會上月舉行記者會,引述勞工處資料指,在修例通過後截至去年10月底,涉及違反職安健的定罪傳票共發出3,511張,平均罰款8,744元。翻查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去年公佈一份報告,發現在條例未修訂前即2022年,違反職安健的建造業定罪傳票,平均罰款同樣是8,700元,而由2019年至2021年,平均罰款則由8,100元至8,800元不等。
去年一宗工傷案件更令人髮指,2022年油麻地棚工墜斃案,僱主遭通緝在前年被捕後,去年11月被判三項職安健罪成,共罰款9萬元,但可分90期還款,即每月只需罰款1,000元。
香港罰則遠遜歐美 無良僱主有恃無恐
相比歐美先進國家,香港的工業安全罰則仍顯得微不足道。英國職安健法例罰款不設上限,最高監禁期兩年,一名僱主曾因四名工人死亡,被判罰500萬英鎊(約4,900萬港元)。澳洲則設最高罰款2,200萬港元,監禁期可達5年。相比之下,香港1,000萬罰款及2年監禁的條例形同紙老虎,對僱主缺乏真正震懾力。
政府須兌現承諾 修訂法例保護工人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函曾表示,政府會在修例實施兩年後檢討成效。如今兩年期限將至,當局必須交代檢討進度,並重啟「罰款與僱主營業額掛鈎」方案,真正打擊不顧工人安危的企業。
工人不應是工程進度的犧牲品,血淋淋的意外不能再被當成冰冷的數字。政府若不嚴肅對待,悲劇恐怕會一再重演,工人安全依舊得不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