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被《華爾街日報》解僱的香港記協主席鄭嘉如,以私人檢控方式提告,指控資方抵觸《僱傭條例》有關「防止歧視職工會」的條款。案件涉及僱主違反刑事罪行,勞工處實有責任執法,為何竟要受害人自掏腰包聘請律師與前僱主對簿公堂呢?
2012年,梁振英在競逐特首時公開承諾會逐步降低對沖比例,一晃眼十年,橫跨三屆政府,方案改了又改,日子拖了又拖。正當大眾以為大局已定,政府近日又放風,稱正研究容許僱主毋須設立專項儲蓄戶口,以應付日後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開支,改由破產欠薪保障基金(破欠基金)「兜底」,再一次向商界「跪低」,完美演繹今日的我如何打倒昨日的我。
上月,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突然表示,政府擬推行輸入外勞新計劃,涉及建造及運輸兩個行業,將於年中提出具體建議。此計劃到底「新」在哪裡?對工人就業又會帶來什麼衝撃? 綜合現有資料,新計劃將繞
英國物價持續高企,2022年平均通漲率達10%以上,惟工人工資增幅未能追上通漲,觸發多個行業工人罷工爭取工人權益。根據英國全國總工會一項調查發現,英國工人在2022年的實際每月工資,在扣除通漲後平均下
香港和緬甸,兩個地方,同樣經歷了民主運動的重大挫折,香港引入了國安法後大幅收緊公民自由和人權,緬甸則面對持續的軍事獨裁血腥鎮壓。無獨有偶,在專制管治下,兩個地方的Foodpanda工人均爆發了罷工,爭取改善送遞員的工資和權益。
最低工資系列 一|香港物價貴絕全球,但工資卻未必高過人家,我們比較了多個地方的最低工資金額,發現香港水平大幅落後。香港最低工資分別較倫敦低一倍、紐約低兩倍及日內瓦低四倍。
現行職安健條例的罰則已逾二十年未作修訂。政府早於2017年施政報告已宣佈檢討職安健條例罰則。這五年間,最少發生89宗致命工業意外,奪去了95條人命,如果政府能及早果斷修例嚴懲違例僱主,當中一些意外或可避免,對於失去摯親的家人來說,這是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和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