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剛過, 香港接連發生嚴重工業意外,令人痛心。啟德地盤棚架倒塌、驗船師墮海喪命,接連奪走寶貴生命。2023年,港府修例加重刑罰,冀減少工傷事故,然而過去一年最少23人因工業意外死亡,數字與往年無異,職安健傳票的平均罰款僅8,700元,與2022年幾乎一樣,修例阻嚇力備受質疑。
奪命工業意外在香港接連發生,單是11月份,已奪去六名工人的生命,觸目驚心。每一個不幸離世的工人,背後都有深愛他們的家人和親屬,每當想到這些破碎基層家庭的處境,更是令人傷痛。從勞工處最新公布的數字顯示,
香港零售業持續低迷,《彭博》日前報導指曾雲集名店的尖沙嘴1881 Hertiage亦變死場,30間店鋪只餘3間繼續經營。另繼早前有多間大型超級市場停運部份分店後,連鎖家品店實惠位於北角健威坊及堅尼地城分店近日也相繼結業。統計處數字顯示,過去半年零售業失業率飆升1.4個百分點,失業人數勁增44%;就業不足率則升0.7個百分點,就業不足人數增73%。零售業打工仔飯碗不保,但政府過去一年輸入外勞毫不手軟,單是今年4至6月本港已輸入1,035名零售業外勞,有立法會議員甚至提出為零售業推出行業輸入勞工計劃,懶理業內從業員的困境。
今年3月香港老牌建築公司馮祥記清盤,揭開連串建造業欠薪事件的序幕,就連承建多項政府工程的保華建業,在5月及7月也先後捲入欠薪風波。翻查資料,過去半年本港最少發生9宗因建造業欠薪引發的工潮。業內人士形容目前建造業風聲鶴淚,有公司拖糧更長達8個月。根據官方數據,建造業失業率在過去大半年持續上升,今年首季私營地盤僅錄得85個空缺,建造業無疑已步入寒冬,基層工人勢首當其衝。
香港在2023年6月至8月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夏季,勞工處去年5月首推《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卻被批評對工人保護不足,僱主更屢被發現未按指引提供休息時間。當局早前修訂指引,包括將「工作暑熱警告」與天文台「極端酷熱天氣特別提示」掛鈎,並調整暑熱警告的取消機制,避免再出現警告「彈出彈入」情况。不過,指引沒法律效力以致阻嚇力不足這問題癥結並未一併處理,令指引形同虛設。
美國《華爾街日報》(WSJ)日前涉歧視工會解僱 身兼香港記者協會主席的記者鄭嘉如 ,根據《僱傭條例》,僱主阻止或阻嚇僱員參與工會;或因僱員參與工會而終止僱傭合約,即屬犯罪。然而,僱主會肆無忌憚辭退員工,撇除政治因素,還因現行法例下舉證門檻高,定罪個案屈指可數。WSJ今次公然向參與工會的員工開刀,明顯抵觸法律,當局若在此事上輕輕放過,令人憂慮會令更多無良僱主爭相仿傚。
RFA在2024年7月18日刋登香港勞權監察總幹事蒙兆達回應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鄭嘉如被《華爾街日報》解僱一事,並發起公開信聯署行動,逾40海外港人團體聯署聲援。
香港立法會去年4月通過修例,提高違反職安健條例的罰則,以加強阻嚇力。新例實施剛過一年,建造業奪命意外數字卻不減反增,去年全年有20名建築工人工作期間喪失生命,較前年多18%,今年首4個月再多6人意外身
在孩子眼中爸爸是超人,為家人辛勞工作無怨言,甚至犧牲自己的健康。香港打工仔工時長,「過勞死」個案屢見不鮮。勞工處數字顯示,由2018年至2022年,5年間僱員在工作期間「非因意外或職業病死亡」個案合共有724宗。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國際勞工組織(ILO)研究指,每周工作55小時或以上的人,中風及死於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都較高,香港去年就有多達近27萬人每周工時56小時以上,但港府卻一直拒絕將過勞死列入可補償職業病。反觀亞洲同樣以高工時聞名的日本及台灣則早已將工作過勞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納入職業病範圍。
輸入勞工政策對建造業工人的損害陸繽浮現,去年10月底起建造業外勞陸續抵港,統計處數字顯示,不足半年本港已多了2,700名建造工人失業或開工不足。早前有紮鐵工向傳媒控訴被壓價,我們5月中在勞工處互動就業網搜尋建造業空缺,發現5大輸入外勞最多的工種中,不少空缺薪金遠低於外勞價,個別職位的人工更相差超過一半,例如有公司聘請木工,日薪最低僅得800元,較外勞1,800元低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