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通脹與生活成本大增影響,英國自2022年中進入「憤怒之夏」,罷工浪潮一浪接一浪,皇家郵政、教師、NHS醫護、公務員到火車司機接連發動工潮,爭取合理待遇﹐甫踏入2024年,英國醫學會又號召初級醫生罷工爭取增薪。罷工權是工人基本權利,然而英國保守黨政府去年強行通過俗稱「反罷工法」的《罷工(最低服務水平)法》,要求醫療、鐵路、教育、消防、邊防和核能這六個行業維持最低服務水平,變相削弱工人合法罷工權的保障。英國公共與商業服務工會西南分會將於本月27日發起捍衛罷工權遊行集會,抗議惡法蠶食勞權,獲英國總工會(TUC )在內多個勞工團體響應及支持。
中國疫後經濟復甦不似預期,各地掀起企業倒閉及裁員潮,欠薪、減薪、無償加班俯拾皆是。勞權組織中國勞工通訊(China Labour Bulletin, CLB)數字顯示,2023年全年中國有多達1,793宗工人集體行動,較2022年多出逾一倍,創近7年新高。中國經濟不景氣,引發不少勞資糾紛,加上青年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社會躁動儼如隨時爆發的活火山。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將於一月二十三日,就中國(包括香港)的人權狀況進行普遍定期審議(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UPR),這次是港區國安法實施以後首次進行。對於中國政府在提交聯合國
黎智英被控違反國安法的案件在去年12月18日正式開審,至少6個國家領事代表到庭旁聽,各國傳媒大篇幅報導案件,令香港新聞自由與人權狀況再度引起國際關注。《蘋果》案是香港開埠以來針對新聞界的最大規模搜捕,除了黎智英外,同案牽涉6名《蘋果日報》前員工均為資深新聞工作者,在《蘋果》負責管理與編採工作,包括壹傳媒前行政總裁兼《蘋果日報》前社長的張劍虹、前副社長陳沛敏、前總編輯羅偉光、前執行總編輯林文宗、前英文版執行總編輯馮偉光及前社論主筆楊清奇,他們早前已承認控罪。6人自2021年6月17日陸續被捕,截至1月12日,「未判先囚」最長已940日。由於判刑要待黎智英審訊完成後,法庭才擇日處理,他們尚要還押多久仍是未知數。
踏入2024年,打工仔都期望新一年有人工加。多項薪酬趨勢調查顯示,香港僱員今年可望加薪2.2%至4.1%。不過,在扣除通脹後,實質加幅隨時所剩無幾。香港失業率過去一年多由高峰5.5%回落至2.8%,零售、飲食及旅遊業亦逐步復甦,但僱員卻未見分到多少成果。要留住好員工,合理的薪酬調整機制必不可少,我們建議僱主應按經濟增長數據及通脹率調薪,今年平均至少加薪6.2%。
2023年即將完結,回顧香港這年的勞權狀況,儼如步入凜冽寒冬—政府對工運領袖與工會打壓無日無之,勞權大倒退的同時,蠶食打工仔生存空間的措施又接連出台。我們數算政權的惡行,同時勉勵同路人,愈惡劣的環境愈
2017年12月27日,長沙灣海麗邨約30名清潔工人不滿遣散費被剝削,發起罷工,十日後取得勝利,工人拿回應有權益,並獲即時改善薪酬條件。這場原先不受注視的工潮,憑著工友眾志成城,贏得漂亮一仗,不但為之後連場同類工潮起了示範作用,更引發社會關注政府外判工人處境,迫使政府改革外判制度。今日是海麗邨工潮六周年,在工運被打壓、勞權低落的當下,逆權清潔工的精神尤其值得記取。
半生在英國服務華人,資深社區組織者林懷燿說:「我在華人社區工作四十多年,華人社區生態對我來說以四個字便足以形,就是:『一潭死水』,每當有人出來爭取社會公義,僑領便隨即出手打壓,這方面我可給你無數例子,情況令人窒息。這幾年香港人來到英國,香港人的Be Water正沖擊上一代的華人社區,希望能將這潭死水沖活。」 他希望香港人與同樣遭受迫壓的社群連成一線,爭取權益,更寄語香港人不要被生活消磨至冷待社會,要繼續發揮香港人精神,毋忘初心,對抗極權。
香港人來到英國打工,人生路不熟,需要重新適應的事情實在不少。有時急於搵工,未清楚細節便上班,更可能弄得焦頭爛額。防身有術,如能在開工前認識多些英國的職場規則及勞法知識,自然可減少日後煩惱。以下試為大家介紹開工前要注意的八大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