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上周宣布,明年4月將國民生活工資( National Living Wage)由現時每小時10.42鎊(101.8港元)增至11.44鎊(111.8港元),增幅9.8%,涵蓋範圍由現時的23歲及以上僱員,擴大至包括21至22歲全職人士。英國在1999年設立最低工資制度,每年調整一次工資水平,到2016年更推出國民生活工資,作為25歲以上勞工之最低工資率,國民生活工資與入息中位數掛勾。由2011年到明年,英國最低工資上升88%,反觀香港自2011年推行最低工資至今,工資水平只增加43%,兩地增幅相差逾一倍。港府遲遲未肯落實最低工資一年一檢,令基層僱員工資長期滯後。
國際工會聯會-亞太支部(ITUC-Asia Pacific)於本月23日(星期四 )在第五屆大會通過議案,譴責香港特區政府利用國家安全法為武器工具,拘捕及囚禁工運及民運人士,打壓公民社會,製造恐慌,鎮壓在香港以至海外批評反對的聲音。議案又指,會持續關注香港發展,支持香港獨立工運人士,並爭取透過聯合國和國際勞工組織的架構申訴,及組織行動要求釋放職工盟前秘書長李卓人。
用以衡量強積金(MPF)收費水平的平均「基金開支比率」(Fund Expense Ratio,FER)最新降至1.35%,強積金管理局早前發文大力吹噓,但隻字不提基金整體回報表現。據積金局最新資料顯示,頭十位最高基金開支比率的基金,全部五年期累積回報均見紅,當中八隻為保證基金,包括收費最高的萬全強制性公積金計劃,最新基金開支比率3.39%,但扣除費用後基金五年累積虧損卻高達11.18%,收費與表現形成強烈反比。
1973年成立的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於2021年9月通過啟動解散程序,經過兩年時間核數及變賣資產,近日落實向9.5萬名會員及榮譽會員,每人派發3190元。教協向會員發出的信件形容,這是教協最後一項會務,在完成相關程序後,會向勞工處職工會登記局遞交解散通知,正式為有50年歷史的教協劃一句號。教協多年來不但為教師爭取合理權益,秉持為人師者言傳身教,在大是大非上從不缺席,平反六四、爭取普選到反修例等重大社會議題也勇於發聲,最終被政權趕上絕路。教協從小型工會發展至全港最大單一行業工會,縱然到今天已行至水窮處,但半世紀走過的路並沒有白行。雪泥鴻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香港目前欠薪最高罰款35萬元及監禁三年,政府聲稱罰則具阻嚇作用,但法庭實際判決又如何?翻查過去24個月,香港共有1,685項拖欠工資或裁斷款項的定罪紀錄,大部分定罪傳票只是罰款數千元了事,其中最輕僅罰800元。過去兩年來,僅有一名公司董事被判即時監禁四個月,另有公司八個月內三度因欠薪被告上法庭,但涉案董事最後只被判緩刑,毋須入獄。政府一直強調欠薪是嚴重刑事罪行,但違規僱主一次又一次被放生,難怪「有汗出無糧出」問題多年未見改善。
英國已經踏入秋季,天氣一下子就轉涼不少,大家朝早起身返工都有少少掙扎吧!這種天氣最令人防不勝防,一不小心就會病倒。那麼英國勞工法例又點樣保障患病僱員的權益?我們為大家簡單解釋一下。 首先與
1997年10月29日,臨時立法會廢除集體談判權條例。條例在香港主權移交前由時任立法局議員李卓人以私人法案形式提交並獲通過,但短短四個月便被廢除,曇花一現。缺乏集體談判權的保障,打工仔權益多年來飽受剝削,影響深遠。今年是廢法26周年,香港勞權步入冰河期,集體談判不但漸行漸遠,「勞動三權」中另外兩權-自由結社權及罷工權亦逐步被閹割。
香港特首李家超今日(25日)宣讀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講辭長202分鐘,但勞工政策卻交白卷,一味吸納海外人才來港,除擴大「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大學名單,又開放越南、老撾及尼泊爾人才來港就業,然而勞工權益卻無寸進,打工仔關注的最低工資一年一檢及修改418連續性合約規定兩大議題,政府繼續採取拖字訣,未肯落實推行時間表。
截至去年底,全港有近34萬外籍家務工,佔香港勞動力近十分之一,但這批不可或缺的勞動力卻長期遭到不公對待。港府公布,外籍家務工今年最低工資調高3%至每月4,870元。近十年無論經濟好與壞,外傭工資增長總是在一百元左右徘徊。百多元在十年前夠食一日三餐,現在一份早餐都花掉一半。勞動有價,這點不會因種族與國籍而有所區別,家務工作為香港家庭的強大後盾,她們理應得到合理的薪酬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