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29日,臨時立法會廢除集體談判權條例。條例在香港主權移交前由時任立法局議員李卓人以私人法案形式提交並獲通過,但短短四個月便被廢除,曇花一現。缺乏集體談判權的保障,打工仔權益多年來飽受剝削,影響深遠。今年是廢法26周年,香港勞權步入冰河期,集體談判不但漸行漸遠,「勞動三權」中另外兩權-自由結社權及罷工權亦逐步被閹割。
香港特首李家超今日(25日)宣讀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講辭長202分鐘,但勞工政策卻交白卷,一味吸納海外人才來港,除擴大「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大學名單,又開放越南、老撾及尼泊爾人才來港就業,然而勞工權益卻無寸進,打工仔關注的最低工資一年一檢及修改418連續性合約規定兩大議題,政府繼續採取拖字訣,未肯落實推行時間表。
截至去年底,全港有近34萬外籍家務工,佔香港勞動力近十分之一,但這批不可或缺的勞動力卻長期遭到不公對待。港府公布,外籍家務工今年最低工資調高3%至每月4,870元。近十年無論經濟好與壞,外傭工資增長總是在一百元左右徘徊。百多元在十年前夠食一日三餐,現在一份早餐都花掉一半。勞動有價,這點不會因種族與國籍而有所區別,家務工作為香港家庭的強大後盾,她們理應得到合理的薪酬待遇。
伯明翰大學商學院管理學系助理教授謝馥盈博士與移英港人團體West Midlands Hongkongers Support CIC 於9月22日公佈移英港人就業情況調查結果。調查在今年5至7月進行,成功訪問449名移英港人,近七成為35至54歲並持有大學或以上學歷的人士,約半數常住西密德蘭(West Midlands),過半數已在英國定居一年或以上。
聯合國四位人權特別報告員(special rapporteurs),在十月九日發表聯合聲明,對47人案及當局向支持民主的社運人士發出懸紅通緝令表達極度關注。 聲明指,自國安法在2020年七月一日實施以
2021年10月3日,職工盟在鋪天蓋地的政治壓力下,召開特別會員大會通過解散,結束了31年歷史。其時秘書長李卓人已身陷牢獄,未能出席大會,但他在獄中發信給會員大會的工運姊妹弟兄,勉勵眾人不要因為目前困境而懷憂喪志:「任何組織最重要的是靈魂,不是軀殼,只要靈魂不散,附在我們每個人身上,Z希望仍在。」
連發生致命工業意外,近兩個月最少奪走九條人命,最新一宗發生在9月24日,兩名工人在地底工作疑吸入沼氣死亡,警方初步調查發現事件中工程經理涉疏忽。近年工傷數字高踞不下,去年各行業共有32,026宗職業傷亡個案,造成266人死亡,數字創十年新高。政府今年4月通過修訂職安健條例,針對嚴重個案提高罰則,意味在這個日子後的工業意外都會用經修訂的罰則追究,但修例後奪命意外反而有增無減,加強罰則所起的阻嚇作用成疑。
香港政府去年底公佈一系列「搶人才」措施,當中標榜招攬高收入和頂尖學府畢業生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推出七個月接獲逾四萬宗申請,當中75%即三萬宗已獲批,平均每日批出143宗,大部分來自內地,與每日的持單程證來港數字相若。有個案稱申請四小時就極速獲批,儼如另類旅遊簽證。由於計劃容許申請時毋須在港先覓得工作,有申請人自揭抵港後馬上預約公立醫院準備分娩。計劃缺乏監管、審批又寬鬆,一個原本想吸納世界各地人才的計劃,變成重量不重質的盲搶人措施。
審裁處追討薪金獲判勝訴,涉款逾562萬元,但至今仍無法取得應有賠償。政府去年底改革破產欠薪保障基金申請程序,破欠基金委員會可直接委託私人律師行協助僱員向僱主提出清盤,免卻員工到法律援助署申請法援及接受資產審查的程序,但新措施推行大半年,未見勞工處啟動新安排協助《蘋果》員工取得賠償,員工彷如跌入追薪黑洞。
香港政府六月中宣佈擴大輸入外勞,推出建造業和運輸業輸入勞工計劃,配額上限二萬人,計劃不設限期,但首輪申請已填滿近半數外勞配額,較兩行業去年輸入的外勞數目多出18.4倍。港府九月四日起再放寬26個低技術或非技術工種可申請輸入外勞,飲食、酒店及零售等多個行業即蠢蠢欲動,引入外勞數以萬計,勢進一步影響本地工人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