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連續三年錄得千億財赤,外界要求特首及問責官員減薪的呼聲高漲,但港府置若罔聞。李家超自2022年上任以來,表現備受批評,終日大玩政治把戲以國安之名大肆拘捕,對外宣傳「香港已重回正軌」, 實則無法帶動
2024年成為過去式,打工仔辛勤工作一年,自然希望多勞多得。早前公布兩項有關僱員薪酬趨勢的調查顯示,香港打工仔2024年加薪3.2%至3.5%,較2023年遜色,而受2024年受凍薪影響的僱員比例,則已颷升至兩成。按過去經驗,打工仔加薪實際幅度極受通賬影響,以去年9月統計處數據顯示,僱員名義工資按年增加3.6%,但扣除甲類消費物價指數變動後的實際加薪只有0.6%,可見2025年加薪幅度料也不會有顯著改善。
BBC最近報導揭發,Shein供應鏈位於廣州番禺的製衣廠工人每天工作至少10小時,每月僅一天假,嚴重違反中國勞動法規定。報導亦發現,有工人每製作一件衣服的薪金只得一、兩元人民幣。 Shein過去曾因涉使用新疆強迫勞動生產的棉花及非法僱用童工而陷入爭議。這次,工廠工人過度加班和低薪問題再次讓這家市值約540億英鎊的時裝企業成為焦點。
2021年2月1日,緬甸軍事政變後,軍政府不斷鎮壓反抗聲音,工會成為主要打擊目標之一。流亡德國的緬甸工業工人工會聯合會(IWFM)及緬甸工會聯合會(CTUM)主席 Khaing Zar Aung 最近
中國經濟衰退,基層工人首當其衝被壓榨,國際人權組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指,隨著經濟轉差,今年中國的追薪潮提早展開,個案也比往年多。根據非牟利組織「中國勞工通訊」最新統計,今年9月開始,工人集體行動個案陸續增加,過去3個月累積454宗,其中九成涉及欠薪。年關臨近,對於徬徨追討欠薪的工人而言將是難捱的一年,中國工人勞工環境轉趨惡劣的情況值得關注。
常言道:不患寡而患不均。正當香港大部份人享有17天有薪公眾假期,逾百萬僱員卻一直仍在放12天俗稱「勞工假」的法定假期。直至2022年政府提出把兩組假期睇齊,但卻要用8年時間分5次落實,兩年前先增加佛誕假期,到今年12月26日Boxing Day(拆禮物日),打工仔終可再多一天法定假期。按政府「龜速」增加法定假日的步伐,全港打工仔要等到2030年才劃一享有17天法定假期。等到頸長才有多一天假期,《僱傭條例》下有關法定假日的權益當然要認清。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為育有3歲以下子女的政府僱員提供3天育兒假,私人企業僱員未納入保障。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聲稱新措施是響應政府鼓勵生育,卻不敢大刀闊斧改革,大部分僱員只能望門輕嘆。反觀不少先進國家早已立法保障育兒假,不論公營私企一視同仁,而且假期日數也遠高於香港。
「當看到低廉的價格時,我們必須問自己:這背後是什麽?這種產品的真正價格是什麽?誰在為此買單?」英國廣播公司(BBC)前日一則調查報導揭發,英國超市標榜「意大利」的番茄膏或含有來自中國新疆的番茄,這些番茄可能與強迫勞動有關。西方政府近年來有不少立法工作和倡議活動,包括美國2021年的《防止強迫維吾爾人勞動法》,歐洲議會在今年四月通過禁止銷售強迫勞動產品的法案,而2022年英國保守黨執時期曾承諾加強現代奴隸制法案強化對供應鏈報告的要求,但至今未有進展,人權組織「反奴隸制國際」在BBC報導中警告,英國可能成為强迫勞動產品的「垃圾場」。
香港經濟市道不振,近月連環爆出執笠潮,幾乎每星期都有老字號或連鎖店結業,今年8至10月失業率微升,部分行業如零售、餐飲及住宿服務過去一年升勢更為顯著,預期失業問題勢將惡化。港府一如既往,處理經濟危機後知後覺,對失業人士欠缺支援﹐如在新冠肺炎爆發期間,政府豪花千億推出兩輪補貼僱主的保就業計劃,但不少僱員在計劃下仍被要求放無薪假,最離譜是臨近疫情尾聲,政府才推一次性臨時失業支援,紓困措施慢半拍,受苦的總是升斗市民。
面臨彈劾危機的南韓總統尹錫悅於昨晚(12月3日)突然宣布戒嚴,聲稱反對派同情北韓控制議會,癱瘓政府施政,戒嚴是為了剷除親北韓勢力。此消息宣佈後,大批民眾自發前往國會大樓,攔截載送軍警企圖阻止會議的車輛,令議員終可成功入內召開緊急會議,通過要求總統廢止戒嚴令的決議。